合理规划城市发展规模,提高城市的辐射力。吉林省城镇发展原来比较单一、非均衡发展,按照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要进一步优化全省城镇空间布局,做到大城市规模增大、中等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特色加强,实现人口、土地、资源、产业的有效聚集。进一步健全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大城市经济基础雄厚、人才集聚的优势,利用其政治、经济、金融、科教文化和交通中心的作用,发挥其核心辐射和带动功能。
全面提高城镇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强化城市的中心功能,提高各级城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镇与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密切城乡联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加快建设长春、吉林与周边城市松原、榆树、辽源、四平、德惠、九台、公主岭等地经济互动作用,推进延龙图一体化进程,通过加强经贸、金融、信息、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区域交流,利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联结为有机的整体,优化布局、改善环境,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东部打造绿色经济区,中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经济区,西部开辟特色经济区。通过建设城镇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相关资源向中小城镇转移。通过调整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城乡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提高城镇就业能力。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可以向种粮大户、种菜大户流转,鼓励农民发展农村合作社,农村合作社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开拓农产品市场销路,成为连结农户与市场的重要载体,实现农村土地集约经营。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部分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第二、三产业。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或者是伪城镇化,要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全面调整,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产品的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商业、饮食业、金融业、保险业、科技服务业、法律事务、文教卫生行业等,都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力资源,要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解决大量人口就业问题,提高城镇化速度。
强化城市管理,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为了给城镇居民创造一个舒心、文明、有质量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根据城镇居民的需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规划,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公共活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尽快建立与城镇化相适应的服务管理体系,在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吉林省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要引入市场机制,解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缺少的问题。资金短缺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制约瓶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的要求,各地方要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运用市场的方法,解决城镇建设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城镇化建设不能只靠政府投资,要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内外部区地的企业及个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照项目负责制,投资者抓建设、管理、经营,担风险,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用市场调节公用基础设施的使用,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让城镇居民安心乐业生活。
(作者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教授;本文系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引导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农村城镇化要素聚集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0420046FG)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