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是欧洲大陆首屈一指的教育强国,其优秀的教育理念以及成熟的教育经验值得我国高等教育借鉴。文章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德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特色,探讨德国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借鉴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 高等教育 特色 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9. 58 【文献标识码】A
德国具有优秀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20世纪初期,约1/3的诺贝尔奖颁给了德国人,仅洪堡大学,就先后有29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本文对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的高教改革提供借鉴。德国的高等教育基本分为五类,其中综合性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本文主要介绍德国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特色。
德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特色
德国与我国在教育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其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德国的大学历史悠久,动辄数百年校史,如科隆大学成立于1388年,莱比锡大学创立于1409年,哈雷大学建立于1694年。大学以人为本,重内涵,不重形式,许多古老的名校,没有所谓的校园,只是几座别致的教学楼而已,学校的内部也没有什么豪华的装修,只是陈列着校史上一位位著名学者的画像或雕塑而已。德国各个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差距不大,但特色鲜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优势专业与特色学科,有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如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学、海德堡大学的医学、慕尼黑大学的电信工程、曼海姆大学的工商管理、亚琛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等。
教师选拨严格,待遇优厚。德国高校对于教师的选拔、公开招聘,非常严格,校内的教职工不允许直接升职为本校教授。在德国,学者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举个例子,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表达式是由德国数学家高斯(Gauss)于1809年正式给出的,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的伟大贡献,德国政府将高斯的头像、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表达式及其曲线印在了德国10马克钞票的正面,德国人对于学者的尊重于此可见一斑。德国前总理科尔曾经说过:“我们德国人对大学教授的尊重远远超过对商业巨子、银行家和内阁部长,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德国的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其待遇在欧洲国家的教师中是最高的。一旦获得教师职位,就获得了法律保护,终身不允许被解聘,使得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大大超过其他行业。由于待遇丰厚又稳定,德国的教师安居乐业,从而能够心平气和、理性科学地专注于教学与科研。
宽进严出的学位制度。德国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学位制度,“宽进”使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而“严出”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硕士学位制度。德国的教育行政部门不组织统考,没有与我国相类似的高考。学生只需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就可以自由选择专业与学校,各个大学会根据学生的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以及中学对学生的推荐材料进行录取。德国的学位制度与许多国家不同,没有学士,只设有硕士、博士两级学位。为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对接,德国在1998年新的《高等教育总法》中对学位制度做了一些调整。综合性大学一般学制为5年,共10个学期,毕业就是硕士。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虽然根据学分制,只需修完规定学分就可提前毕业,但实际上,按时修完学业非常不容易,提前毕业几乎不大可能,学生中途的辍学率很高。
博士学位制度。与本科生的宽进政策一样,博士生入学无需参加博士资格考试,只要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经过教授认可并同意对其指导,就可申请注册成为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接受严峻的科研训练为主,无具体课程要求,只需最终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教授及相关领域专家的评审和答辩,即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其学制一般为3到4年,但由于教授的要求非常严格,博士生往往5到6年,甚至9到10年才能够获得博士学位。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德国的教育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主要有课堂授课、讨论课、课上练习、实习、学术讲座、参观考察、毕业设计等等。
课堂授课。课堂授课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的授课内容主要是自己的学术研究心得与见解、从科研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研究方法、途径和手段,这些内容会随着科研发展而不断更新。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科研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向,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学习,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课堂上教师一般都是借助于传统的黑板与粉笔,就某个专题向学生传授自己科学研究特别有心得的内容。他们就是这个专题的专家,对自己的专业了如指掌,非常自信,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不是“背”课,而是讲课。课堂授课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没有固定教材,只有基本的参考书目,仅凭课程大纲与教师理解来安排授课内容,教师一般在课后随时在个人网页上更新教学的讲义。课堂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学生必须课后自己搜索大量的资料并进行深入的阅读以补充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不能只限于某一本教科书,否则无法顺利通过课程考试。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为了消化教师的授课内容,除了需要上课认真听课外,还要在课下花费大量精力,德国大学的图书馆24小时开放,学生在图书馆里挑灯夜读是司空见惯的。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基础课以大班授课为主,专业课普遍实行20人左右的小班化教学。教室的课桌不固定,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可以移动组合。有的按正常顺序一排一排摆放,有的一组一组摆放,也有环绕成一圈摆放。为了保证授课思路的连贯,课堂上一般不展开讨论。课堂教学气氛相对自由宽松,学生听课,可以站着、坐着、甚至可以在教室里自由走动,自由谈话。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中途离开,不需要报告,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就可以。师生关系非常融洽,课堂教学形式轻松生动活泼,学生一般环绕教师而坐,便于师生之间交流。
课堂授课的语言以德语为主,有时也可以是英语或其他语言。在德国教师或学生掌握两三门外语是很正常的事情,虽然有的语法可能不过关,但并不妨碍正常的学术交流。在这里,对于非语言专业的教师及学生而言,语言更多的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帮助教师与学生学习研究科学发展前沿动态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讨论课。讨论课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参与精神,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引导学生自发地研究问题、拓展思路。
讨论课的题目清单由教师在学期初给出,题目往往与教师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有关。学生被分为若干讨论组,二至三人一组,共同承担一个题目。讨论课上,教师是一个主导的角色,只是适时地提出问题,并进行必要的启发提示,课上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各自发挥,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一次讨论课一般由一个讨论组主讲,该讨论组的所有成员必须在课前共同商讨这一专题的写作计划、观点,然后分头广泛收集和阅读大量资料,课上一般推举一人发言,以PPT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各种观点和思路,小组其它成员补充。讲完后全体展开讨论,教师和各位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教师点评。
讨论课上,学生间的自由讨论占了课程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气氛十分活跃。教师的任务除了提出问题,主要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和教师讨论,也可以独立阅读思考。德国学生大多自信独立,十分活跃,极少遇见沉闷的课堂或沉默的学生。学生随时都会向老师发问,可能提出尚未明白的问题,或是发表不同于老师的见解,或纠正老师的错误。只要是学生独立思考结果,一定会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无论是否与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一致。
严厉苛刻的考试制度与高淘汰率。教师通过考试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考试不仅能够检查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是保证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德国教师治学严谨,大多对于学生的审核非常严格。而且随着学习进度的深入,考试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到了专业课的学习阶段,考试不及格并不算什么新鲜事,不通过率一般有20%到30%,有时甚至有40%到50%。有些严格的教师,学生考试的不通过率甚至高达90%,这就意味着100位参加考试的学生,只有10位才能通过考试。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能够融会贯通,还要烂熟于心。考试的涉及面非常广,授课内容、参考资料以及课下阅读的相关资料均可能在考试中出现。考试内容非常多,时间一般为四小时,需要学生迅速反应,奋笔疾书,才有可能在考试结束前答完所有题目。由于考试难,一些学生往往同一门课要听过两三遍,直到有把握才会去参加考试。如果考试没有通过,一门课程有三次补考的机会,但考试的难度会逐次增大,比如第一次补考试题的难度会在正常考试的基础上增大。若3次补考都不及格,就会被劝退。
为保证教育质量,淘汰率非常高,一般来讲,德国大学最终能够毕业的学生最多只有50%,按时毕业的学生只有15%;好的大学,比如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以及亚琛工大等毕业率只有30%不到;还有些学校的某些专业特别严格,以至于淘汰率高得令人难以想象。比如,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率有时只有10%。至于被淘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一门课3次补考都无法通过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取得规定的学分、论文质量不达标等等,都有可能被淘汰。德国大学执行灵活的学分制,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淘汰并不意味着无法毕业,被淘汰的学生可以转学校或转专业,新的学校或专业仍然承认学生在原学校取得的相关课程的成绩和学分。被综合性大学淘汰的学生,允许转入高等专业学院学习,相当于我国的职业学校。多种多样的职业学校也是德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学生受过职业教育之后,仍然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且无失业之忧。
大学生的自主管理。德国教育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学生的自主管理是德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海德堡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应该培养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他们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大学生应是独立自主,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德国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德国的高校里,没有辅导员、班主任,也没有人指导你应该做什么。学生必须学会把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学生的自主管理表现在许多方面。大学实行选修制与学分制,除少数必修课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学习计划,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地选择课程、教师和学校。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的进度和能力确定何时参加考试,何时完成规定的学分。这样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学习自觉性,提高独立工作和科研的能力。
德国的学生到18岁要过成人节,从此意味着独立,需要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长一般不再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因此德国的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还要辛苦地打工挣钱,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学业。
德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能力。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质量却不尽人意,对照德国的教育特色,结合我国高等学校的现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