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应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只有教师具备研究能力、掌握了前沿知识,才能引导学生提高科学研究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往往按照固有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死板、一些课程的教材陈旧,不能适应知识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程门类较少,遏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和知识面的扩展。教师应将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应该随着学科发展而不断更新。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国学生独立性差,过于依赖学校、教师以及家庭,自主管理的能力以及意愿都不强烈。高校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自主管理、学习的空间,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第一,压缩总学分、增加自主性学习时间。我国高校的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也习惯于“倾听型”的学习方式,参与性差。要转变这种状态,需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目前我国高校毕业总学时要求在190个左右,平均每学期需选修7到10门左右的课程,若每门课程都要求课外完成大量的研究性作业,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增加自主学习的时间,就要压缩总学分,每学期选修课程的数量在5门左右,以保证每门课程的自主学习时间;第二,增加讨论课的学时。讨论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思辨及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增加讨论课,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积极讨论,改变依赖心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改变学习成绩的评判标准。死记硬背、标准化考试等仍是普遍现象,严重地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高度重视考试改革,改变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的方式,不以教科书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积极推进多语教学。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我国高校需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推进双语甚至多语教学,提高师生对外交流水平。目前我国高校外语课程语种较少,双语课程仅局限于个别专业课,英语教学仍然以提高四六级通过率为目的,教学停留于表面和形式。我们需积极推进多语教学,广泛提高外语授课的比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得学生最终能够自如地进行国际交流。另外,应加强与各国高校的交流和合作,选拔优秀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学习进修,开阔眼界。强化教师的跨文化意识,提高教师用外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提高教师的待遇,改革和完善教师的选拔制度。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真正使得教师安居乐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同时需改革和完善教师的选拔制度。只有严格教师的管理,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国教育有许多可供我们借鉴之处,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地汲取经验和教训,汲取它国办学的长处,创新教育制度,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分别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