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资金链互保链断裂再引民企跑路潮:老板几次想死(4)

“跑路潮”重创银企关系

以民营企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浙江,在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得益于浙商群体自身的诚信传统和良好的银企关系。但记者近期在杭州、温州、绍兴等地调研发现,银行和民企之间关系已从“蜜月期”步入“紧张期”。

“信用,曾是我这代浙商最美好的回忆。”温州眼镜龙头企业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回忆说,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温州,企业家刚开始做生意,互相借钱几十万,就放在编织袋里拿走,连数都不数。“后来企业有了出纳、会计,相互资金往来就正规一点,但打一个电话,一天之内借个上千万也没问题,连借条也不用写。”

但在2011年9月,曾因资金链断裂,身背20亿巨债无力偿还的胡福林出走美国,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跑路潮”标志性事件,此外,各地也不时出现民营企业主出走事件。尽管胡福林经多方劝解后回国并致力于企业重组、慢慢还债,但他坦承,当年温州企业主的“跑路潮”,为当前银企关系陷入僵局开了恶例。

在温州,记者对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及浙江本省的台州银行、温州银行等多家驻温州机构的负责人采访了解到,各银行普遍对民营企业感到“忧心忡忡、顾虑重重”。建设银行温州分行一名负责人说,“尤其是眼睁睁看到一些欠债不还的企业主,将资产转移到亲戚名下后,任由企业破产也不还债,个人照样潇洒生活,我们都快气死了,还拿他没办法。”

“2008年后一段时间,银行追着企业放贷款;2011年以后一段时间,企业求着银行放贷款;最近来看,银行对民企到了又怜又恨的地步。”农业银行温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前两年的利润就拿来填这几年的不良贷款了。”

银企之间破碎的信用关系直接影响到信贷质量的下降。统计显示,当前浙江不良贷款“双升”态势令人担忧:截至6月末,全省不良贷款余额1356亿元,比年初增加157亿元;不良贷款率1.96%,比年初上升0.13个百分点。从企业看,新增不良贷款多集中在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不良率分别较年初上升0.4和0.37个百分点。从区域看,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宁波、绍兴、温州和金华。

银企“互不信任”危及实体经济

记者调研发现,当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受到破坏后,已经对金融市场各方、企业信心、实体经济等多方面带来不利影响,亟待引起重视。

在不良贷款持续攀升、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持续影响下,浙江原有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遭到较大破坏,不仅银行与企业之间互不信任,银行之间、企业之间也互不信任。温州市政府今年4月专门下发文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同进共退”行动,目的就在于协调不同银行采取一致步调;绍兴诸暨市实施逃废债“黑名单”制度,通过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定期向社会公布当事人姓名、住址、未偿债金额等信息,并限制他们的高档消费和出行,也在当地产生了强烈反响。不少企业主感叹,过去“一个电话借几百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现在借几万都难了。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跑路   资金池   资金链   民企跑路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