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过程中外宣翻译的实现路径
夯实对外宣传的翻译工作。对外宣传的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外宣材料的翻译文本是否得到了国外民众的理解和认可。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其他国家了解我们,其对象是国外的受众。我们必须使用对方听得懂且听得进去的语言和方式来进行宣传,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因此,译者就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准确把握好文化差异,选择正确的翻译技巧,避开政治敏感性的字眼。另外,宣传的内容不但要真实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还要根据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来选择恰当的宣传内容,同时也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尽量避免口号式、说教式的语言,而采用西方民众容易接受的朴实的语言表达。
外宣译者除了必须具备一般翻译人员所需要的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双语驾驭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要牢记内外有别,多考虑中西方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尽可能处理好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既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的国情,又能得到英语受众的接纳和认可。
另外,我们还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外宣工作不是一年或几年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它需要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才能使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一种相对比较固定的身份认同,形成中国的正确形象。我们必须调动各方力量,完善各个工作环节,增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营造积极的国际舆论环境,掌控国内国际局面,赢得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相应的国家话语权。
加强对外宣传中互联网的传播。对外宣传也是传播的一种。与普通传播所不同的是,它需要通过翻译这个中间环节,但它依然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大众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观众提供和传播信息,由观众选择、使用、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④大众传播主要发源自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西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将西方国家先进的传播经验借来使用,使我们的外宣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有效性,以便取得国外民众的理解和信任,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进而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近三十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瓦解了人们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剧了国家地区间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机会,国际信息传播呈现出大众化的特点。由于互联网络的大众传播特性,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互联网络的传播特点是受众广,扩散速度快,影响力强,因此互联网的有效运用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具有独特优势,若加以合理利用,即可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战中,占据有利地位,赢得话语主动权。通过互联网传播,发展中国家可以把互联网当作一种重要的争夺话语权的宣传阵地,把弱小的声音放大并成为挑战不合理传播秩序的新生力量,用于传递沟通信息、发起引导舆论、反击西方媒体不实言论等。
坚持对外宣传中的社会主义导向。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思潮也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此起彼伏。西方反华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的渗透,在对外宣传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保持高度警惕,调动积极因素,化解不利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社会主义的政治稳定。我们要有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推广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国家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步获取国际话语权。为了实现国际利益的最大化,每个国家都渴望在国际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而赢得话语权,关键在于掌控有效的传播媒体。对我们来说,一方面不能松懈对传统传播媒体的掌握,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使其成为我们在网络时代的宣传武器,成功掌握国际舆论导向。总之,要想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权,在国际社会上占据有利形势,就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的强大优势,加强对外宣传的脚步和力度,提升外宣翻译的质量,成功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和悠久历史,维护中国的良好形象,最终取得有利的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本文为2013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外宣英译规范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2400410609)
【注释】
①阮建平:“话语权与国际秩序的建构”,《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
②王庚年:“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中国记者》,2009年第5期。
③秦亚青编:《文化与国际社会:构建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④孙永良:“充分运用新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记者》,2009年第8期。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