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后的两国关系也并非一帆风顺。法国曾于上世纪80年代末宣布对中国进行制裁,它一方面在一系列问题上对中国发难,同时法国的一些军火商人也乘机提出对中国台湾销售护卫舰和先进战机等,完全违背了中法建交时双方达成的原则立场,两国关系一度异常紧张。当时的法国不顾中国的严正交涉,仍然向台湾销售了6艘拉法叶特级护卫舰和60架幻影2000战斗机。中国方面坚持原则,1992年12月23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奉命召见法国驻华大使,要求法国政府在一个月内关闭其在中国广州的领事馆,严格控制两国副部级以上人员来往,同时撤销两国正在谈判的大亚湾核电二期工程、广州地铁等大型项目等。一时间,双方似乎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两国间良好健康的外交关系受到严峻挑战。第二年,法国戴高乐派政党保卫共和联盟的雅克·希拉克上台执政。由于这时的中国已经不得已将对外合作的重点转向德国和意大利等法国的邻国,法国各界十分忧虑,包括法国前政要在内的许多人士对法国售台武器政策提出了质疑,所以法国新政府执政伊始,便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传递要求改善关系的信息,法国时任总理巴拉迪尔表示“希望与中国保持和发展实质性的政治对话和积极合作”。“法新政府领导人亲自向中方发出积极的信息。朱佩外长于10月28日和11月29日两次发表公开谈话,强调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令人惊讶。法国应把赌注押在可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强国的身上……法正寻求与中国对话,恢复关系。”这是法国“现实主义”外交理念的又一次体现。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法国方面又一次逐渐认识到,“关于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应由本国人民自己去决定,外国只能接受这个国家的现实,祝中国繁荣、发展”。正如前驻法大使蔡方柏先生所言:“从密特朗总统同我的谈话及法总理、外长对中法关系的表态来看,由于当时两极格局尚未终结,法在政治上需要同中保持一定程度的正常关系,在经济上不愿意失去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①
如果说中法两国上述复杂关系中仍有较为明显的冷战遗留因素的话,那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法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又一次使中法关系面临考验。2008年3月25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被记者问及是否会抵制北京奥运会时回答说:“目前不排除任何选项。”而且早在他当选法国总统之前,就曾认为中国的人权问题仍有待改善,法国不会对人权问题默不作声,等等。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在巴黎遇到了一些别有用心者的破坏,法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给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的中国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当这个意识形态问题再次成为中法关系的障碍时,中法双方各界通过不断努力,逐渐又一次在相互“理解与信赖”的基础上达成谅解,萨科齐总统在最后一刻决定来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俄罗斯总统普京等诸多政要一起,见证了中国第一次主办的奥运盛会,使中法两国的关系又一次“柳暗花明”,走向正常轨道并逐步向前推进。
异曲同工:法国学派的“尊重多样性”与中国学派的“仁者爱人”
在人类社会不可能完全“同一”化的现实面前,中、法两国间互谅互让的外交原则,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相当有效的国际关系总则。中法建交50年中,有波折但总体平稳发展的两国关系实践,是中法两国文化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也就是法国文化中尊重他者(多样性)之“心”(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仁爱之心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