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割掉城市“赘肉”,打造产业“高精尖”
“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北京,北京……”汪峰的《北京北京》,唱出了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复杂情感。这里是首都,又被戏谑成“首堵”。这里舞台广阔,但很多人又在这里感受到城市的挤压……
人口密集、城市臃肿,是北京市城市发展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选择。北京的发展离不开天津、河北,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破解首都发展面临的难题,必须从京津冀的战略空间来考量,别无他途。”郭金龙说,我们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跳出北京看北京,克服“舍不得”的思想,主动融入,积极作为,疏解“瘦身”,健康发展,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好带头作用。
在三地的积极努力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在加速推进。7月31日,京冀两省市在京签署了七份协议及备忘录,涉及经济合作区、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等。8月6日,北京市和天津市在京签署六项区域合作协议及备忘录,涉及交通、科技、环保、市场一体化等诸多领域,旨在推进京津双城联动。
4月16日,国家级医药碳酸氢钠龙头企业—北京凌云医药化工公司整体从北京丰台迁至河北省邯郸市,成为中央提出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后,首个由北京转移到河北的央企项目。一个能够带来丰硕税收经济效益的优质企业,丰台区怎么舍得放走呢?
“有舍有得,协同发展不能算小账。”丰台区区委书记李超钢表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优势互补方能互利共赢。
有舍才有得。对河北邯郸而言,北京凌云公司能有效提升当地医药化工人才的实力和水平,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对北京丰台而言,又腾出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原址上将建起应急救援科技产业园,打造中国应急救援科技产业示范基地,集聚相关产业。
从独善其身到抱团发展,北京市正在重塑“舍”与“得”的新思维,在主动“舍”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7月25日公布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提出,为严格控制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新增产业,为“高精尖”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北京市全市禁止或限制建材、造纸、纺织等一般制造业;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禁止新建和扩建高等学校、大型医院。
北京市提出要启动中心城小商品交易市场整治和外迁工作,带动人口的分流,目前,包括动物园批发市场在内的四大商业交通堵点治理在有条不紊进行。疏解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以及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业态也是今年工作重点。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说,今年将完成关停退出300家工业污染企业,到2016年底将推进1200家企业退出,而这些污染企业将就地关闭、停产,不会向外省市转移。
与产业和功能一起“瘦身”的,还有政府的审批权力。去年以来,北京市先后进行两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共取消和下放了359项审批事项。北京市还在朝阳、海淀、丰台等五个区开展优化投资项目审批工作流程试点,审批时限由300个工作日以上缩短至109个工作日。
与此同时,北京市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及基础设施、文化、医疗、养老等领域向民间投资敞开等改革举措都在加速推进中。
“‘瘦身’是为了‘健体’,受制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健体’更需要‘瘦身’,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说,“北京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
立足北京特有的优势,从中关村科技园区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从电子信息到生物医药,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捷报频传:京微雅格研发出高性能“万能芯片”,打破了美国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北京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结核快速诊断试剂盒,是我国结核病国产检测试剂的重大突破……今年上半年,北京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高端行业对GDP增速贡献率超过50%。
作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旗舰,“中国硅谷”中关村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正助推其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精神地标。6月中旬,全国首个创业服务集聚区—中关村创业大街正式开街。包括联想之星、36氪、天使汇在内的10余家企业成为首批进驻街区的专业服务机构。这里旨在打造吸引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端创新创业服务要素的功能中心。
今年上半年,中关村创新创业势头良好,关键指标“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1.81万余件,同比增长18.2%,日均申请专利达100.5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更是突破万件大关。
“北京市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王安顺表示,同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形成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