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可以树立和维护良好的中国形象,顺利搭建具有中华文明背景、加强中国文化话语权力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与世界各国增进共识,和谐发展。在这里,文化“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部署的层面,对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变文化贸易逆差局面,取得相对优势地位。文化贸易是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很多西方国家已经成功地把本国的文化产品出口至别国,并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而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产品,导致我国的文化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和经济实力已经超过日本,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文化对外贸易方面却是非常薄弱的,与我国作为全球领先经济实体和出口大国的地位形成鲜明反差。大力推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我国来说具有独特的经济意义。在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使用限制颇多,工农业生产提升空间有限,房地产业泡沫严重的情况下,中国要想继续保持高速、平稳发展的经济态势,需要在包括文化在内的第三产业下功夫、做文章,把以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做大做强,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驱动轮”,并将其打造成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产业,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②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今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中,文化产业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且具有在不良经济环境中“逆势而上”的产业属性。因此,很多国家都把加强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做法,将文化产品的出口看作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当前,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完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外文化开放水平,是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领域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要达成这个目的,就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扶持重点媒体瞄准国际发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新鲜资本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等。采取以上多种措施和形式,将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文化精髓和思想理念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对外传播,营造东方文化语境,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可持续发展。
对抗外国文化侵入,保卫国家文化安全。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一致认同的主题时,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文化便成为一个极具杀伤力的隐性武器,被发达国家利用,将本国文化“合理”地输入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国家,借以扩大本国影响力,进而在他国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全球化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文化的趋同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借助其先进的科技力量和传播媒介,向中国源源不断地进行西方思想文化的输入和渗透,对我国年轻一代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的渗透。
另外,我国在逐步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经济、技术管理理念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将西方文化也引入国内,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形成破坏和隔断。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中国文化日趋式微,难以在青年一代中引发共鸣,从而危及中国文化的安全。这时,消除外来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主导,重新梳理国内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标准,是相关部门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在全球激烈的文化竞争和渗透中,我国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要同时应对来自西方的异质文化和来自东方的同质文化的双重竞争,在双重竞争中突出重围,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从重塑文化自信,使中国文化走出去。
提升国际文化领域话语权,维护国家形象。当今国际社会,依旧由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牢牢控制着话语权。话语权的获得,除了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外,文化因素是一个最容易利用且不容易用好的东西。就世界范围内来说,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比较弱,仅仅局限于东亚地区和周边的一些国家。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僵化的形象和符号,不理解其价值精髓。文化的弱势,就造成了中华文明语境在国际社会上的失语状态。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要为我国在国际文化领域争得一席之地,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华文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能够有机会客观公正地展示我国的国家的形象,为我国争取更多的东方文化语境和话语权,发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主导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大繁荣。在世界范围内,多种多样、风格迥异的文化并存,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承认人类产生、发展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上,正是由于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才使得当今世界的文化呈现出蓬勃繁荣、丰富多彩的面貌,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正如生物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完整、和谐的生物链。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人类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基础和源泉。没有这个丰富的精神家园,人类的心灵世界似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将无处栖息。想要维持世界的繁荣和稳定,必须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它关系到人类文明能否延续的问题。
文化虽然是多元的,但每种文化都具有某种独特性,鲜明地代表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智慧与文明,不可替代,无可复制。文化之间的互融共存,一起推动了世界在年轮的轨道上,顺应历史的发展,滚滚前行,呈现出多姿多彩、精彩绝伦的文化大观园景象。
自20世纪以来,中国优秀文化一直在处于“闭关自守”和“全面防御”的状态中,究其根本,还是缺乏一种走出国门时的自信。21世纪初,我国逐步确立了文化强国、文化“走出去”的治国方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主动投入世界文化发展和竞争的潮流中,勇于面对未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既有利于自身兼收并蓄,在传承中创新,也有利于为世界提供另一种东方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人类自身和赖以生存的世界。
(作者为安阳工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CKS014)
【注释】
①杨明辉:“美国文化产业与对外文化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5期。
②杜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