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道路:赋予农民充分的自主权,走一条适合国情民意的现代农业之路
纵观中国30多年的农村改革历程,几乎所有经验都是源于基层的创造,这些创造只是需要去发现、认可、总结、升华和推广,然后制度化、合法化。因此,中国农业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发掘传统农业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经验,真正把经营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农民,充分激活农民的热情和创造力,用“历史的耐心”走好自己脚下已经生成的道路。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提出的概念,是指包括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和上、中、下游产业链之间相互联动而形成的完整产业体系。当前,我国农村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占比过低,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加快构建连通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人误把现代农业等同于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是十分片面的。第一,土地规模经营还只是在农村第一产业上做文章,只属于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一部分。第二,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农业发展道路看,在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也完全能够建立起发达的现代农业。第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不能片面追求经营规模,而是应以追求土地产出率为首选目标。现代农业需要规模化,但就中国而言,在规模化问题大有文章可做的是产业布局的规模化以及组织、服务、产业链条和适合工厂化生产的种养业等方面的规模化。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构建农业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链条,建设立体、高效、集约的工厂化设施农业,应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的关键着力点。
农民是中国农业的主导力量。主体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为什么高效率会产生低效益,根本在于传统农业各要素没有注入现代元素,而诸要素中首先是劳动力的现代意识缺乏。农民有了现代意识,就有了现代需求;有了现代需求,就会拉动市场提供现代供给;有了现代供给,农民就有了现代能力;有了现代能力,就会产生现代效益,从而实现现代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队伍,当前应切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培养和积累优秀农业人才。二是培育和壮大农民组织。放开手脚解决农民组织数量太少、体量太小的问题,努力构建农民组织与市场、社会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制衡的多元治理结构。三是引导农民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充分发挥政策的调控功能,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农民根据自身素质和实际需求理性流动,帮助他们在职业分化中作出当农民还是当工人的理性选择,尽量不做候鸟式、两栖型的边缘人。
没有谁比农民更了解自己,没有谁比农民更懂得自己的选择,也没有谁比农民对自己更负责。土地该自种、该出租、该入股,还是该合作,只有农民自己最清楚、最明白。绝不应该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地方从建设现代农业的良好愿景出发,精心设计出一套强力推进土地流转的制度,实际却上造成损害农民利益的后果。当下,交给农民选择权远比诱导农民走什么路更为重要。
(作者为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