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特点
第一,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集中反映在环境标准上。以东部发达地区的环境标准来衡量,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技术、产品不具有存在的条件。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则为其转移到这些地区提供了土壤。相反,如果没有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采用与东部发达地区相同的环境标准,那么这些以自然资源要素禀赋为基础而产生优势的企业也就不会继续存在下去,因为其存在下去的条件已经丧失。所以,环境标准差异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越发展,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环境标准就会越高;经济越落后,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环境标准就会越低。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的现实依据就是环境标准,即依据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比东部发达地区较低的环境标准。但是,转移而来的、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企业具有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当其污染达到一定程度,该地区的环境标准也必然会提高。随着环境标准的不断提高,以自然资源要素为基础的企业的优势又将不复存在,它要向执行更低环境标准的地区再次转移;另一方面,以自然资源要素为基础的企业,长期以开发初级资源产品的粗放式经营为主,其污染的扩大会造成治理费用的增大,由此导致资源开发难度增加、成本升高,地区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客观上也需要进一步转移。
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在未转移到中西部或在未二次转移之前达到东部环境标准或中西部已提高的环境标准,采取的方法是改进技术、生产工艺,改变产业结构、清洁生产等,其结果是转移中止;二是一直转移下去,直到找不到再次转移的地方为止。此时已经找不到任何可转移的地方,即在环境标准普遍提高的前提下,找不到能满足此种技术、生产条件所适用的环境标准,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产业结构的地步,而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产业结构的改变又会引起下一轮的转移。从这个角度来说,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永不停息的过程最终推动整个技术的进步,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
第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也是环境成本内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将环境成本完全内在化,以正确的价格信号为指导,则市场可以对环境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贸易、投资也不会带来污染转移问题④。但将环境成本完全内在化是不可能的,环境成本内在化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而经济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是无限的,因此,只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局部环境成本进行内在化。对局部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目的正是以正确的价格信号为指导,依靠市场对环境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最终达到对环境资源本身合理利用的目的,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和科技的进步,以前尚未被发现或尚未被利用处于原始状态的自然物也可能被利用、开发,从而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所以环境资源的开发在任何情况下都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科技水平相一致,对环境资源内在化的程度也应符合人类需要和科技发展的程度。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对中西部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程度受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资源被开发、利用状况的制约。但从总体来看,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而带来中西部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程度是不断提高的。
结语
对一种产业来说,其之所以从一个地区转移至另一个地区,还是在于利润的驱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趋利性会引导资本从利润较低的地区流向利润较高的地区,从而实现产业在不同地区间的转移⑤。在东部发达地区,环境外部性在一定程度内在化之后,产业以利用环境资源为手段获得利润的空间不断缩小,因为其利用环境资源的成本在不断上升;之所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入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后能够获取较大的利润,是因为其根据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标准无需支付较多的各种费用。环境外部性在一定程度内在化之后,产业以利用环境资源为手段获得利润的空间仍然存在。
(作者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法律系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科学推进城镇化的农村改革研究”重要成果,项目编号:2014175)
【注释】
①邱振国,郭雅江:“劳动力要素对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特区经济》,2006年第5期,第52~53页。
②陈秀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开放导报》,2006年第5期,第92~93页。
③朱庚申:《环境管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2页。
④戴宏伟,王云平:“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当代财经》,2008年第2期,第93~98页。
⑤赵建吉,茹乐峰,段小微等:“产业转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经济地理》,2014年第1期,第1~6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