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隐性创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隐性创意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为了使我国隐性创意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分析我国创意经济基础和发展情况,并积极引进其他国家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先进理念,尤其是创意园区建设的重要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以宣传为先导,营造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隐性创意经济、隐性创意产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是很新鲜的词汇,对创意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以及它与传统经济的差异更是知之甚少,也无法预见创意经济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十分关键。要通过各种媒体多渠道立体化地宣传隐性创意经济目前的发展情况,尤其是隐性创意经济的经济拉动优势,尽可能地扩大隐性创意经济在本地区的影响。网络是最不容忽视的宣传平台,创意经济园区要构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和相关行业网站,多方位扩大隐性创意经济的影响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多种标志性的活动,来扩大隐性创意经济的社会影响。比如,定期举办以创意为主题的研讨会、交流会、大奖赛等。高校是培养创意经济人才的摇篮,上述活动要深入到各类艺术院校。鉴于目前我国大学创意经济人才的培养还较为滞后,宣传引导对高校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对于隐性创意经济的人才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都十分重要。
第二,以政策引导为保证,加速隐性创意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隐性创意经济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既需要借鉴先进的经验,也要有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各省要摸清本区域内近年的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情况,明确本区域内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制订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城市文化特色和品牌效应也很重要,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体系,将产业链延伸,强化产业辐射功能并完善创意产业集聚区。此外,还要重视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对本地区隐性创意经济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优化创意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依靠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动创意企业的发展,强化行业间的合作和协调,增加创意研发的人力和财力投入等。
第三,以资源合理配置和提升服务为手段,为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搭桥铺路。隐性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企业在起始阶段都存在规模小、资金少等问题,独立生存的能力还不强,在这个关键阶段,良好的服务环境尤为重要。另外,不同于传统经济,智力和技术密集型是隐性创意经济的特征,创意人员尤其关注文化、环境和服务水平。因此,发展隐性创意经济时,配套的公共服务业要先行考虑,先行发展。此外,还需要发展创意经济发展的网络服务平台,便于业界的交流互动,为创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⑥
第四,以资金扶持为动力,拓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渠道。创意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智力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很多创意企业在起步时,资金是关键,也是最需要的。创意产业由于存在投资风险,要想获得银行贷款绝非易事,融资也有难度。以河南为例,在创意产业中,小企业仍然占大多数,规模大的企业很少,资金缺乏是这些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需要省、市政府制定相关的发展扶持政策,对这些企业在金融政策上给予充分倾斜。但仅仅依靠政策的推动来解决创意企业的资金缺乏问题还远远不够,要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投资,解决隐性创意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后顾之忧,只有如此,创意产业才能更长远、快速和大规模发展。
第五,以人才培养为龙头,壮大隐性创意经济人才队伍。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是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目前创意人才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创意人才培养任务十分艰巨。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培养时要通盘考虑短期和长期效应。创意经济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发展前景良好,要充分发挥本区域内的大学人才优势,加快培养创意人才,可以尝试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和平台,诸如提供奖学金、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实践基地、组织作品展览、邀请创意精英讲座,建立高校和创意企业合作等,使学生尽早接触创意经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甚至较早地融入业界。另外,还应在课程体系之中,单独设置有关的拓展课程,促进创意学校与企业联合,探索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我国经济环境与历史发展特点有别于英、美、法、日等发达国家,这也决定了我国隐性创意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汲取经验,但又不同于这些国家,我们要立足国情,通过采用宣传、政策、服务、财力、人才等措施,多管齐下,实现我国隐性创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后金融危机时期河南省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项目编号:2014149)
【注释】
①徐丹丹,宋欣,张维昊:“国外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17~18页。
②张婷:“欧洲隐性创意设计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及借鉴”,《商业时代》,2012年第5期,第15~16页。
③俞思念:“创意文化与创意经济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学习论坛》,2011年第4期,第25~26页。
④张乾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新闻前哨》,2012年第1期,第43~44页。
⑤李刚:“文化创意产业对转型城市的影响与内升路径”,《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第1期,第65~66页。
⑥赵佳琛:“做大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转型跨越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年第2期,第18~19页。
责编 / 于岩(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