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演化及改革开放后我党认识的深化和探索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角度讲,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有制结构中,包括公有和非公有等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从微观角度讲,是指一个企业的资本属于不同性质的投资主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混合所有制→单一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的演化过程。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行了不断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进一步推进这项改革奠定一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安徽大学的李亚平、雷勇以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主要指标,对我国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比重进行了统计学研究。1949到1958年,我国所有制结构为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一五”开始的1953年,公有经济占46.91%,私有经济占53.09%。其中,国有经济占43.04%,集体经济占3.87%。1959年到1979年,我国所有制结构为单一公有制。“三五”计划开始的1966年,国有经济占90.18%,集体经济占9.82%。1980年以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逐渐发展为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十一五”开始的2006年,公有经济占34.14%,私有经济占65.86%。其中,国有经济占31.24%,集体经济占2.90%。②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结构向混合所有制发展是一个客观事实。所有制结构转向混合所有制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条件的,反过来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宏观层面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同时,也在企业微观层面探索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提高企业的活力。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财产所有结构”。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份”。“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1999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相互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除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14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拓展非国有经济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提供新的着力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的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到现阶段,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
国有企业是指由政府投资或参与管理的企业。政府的目标决定和影响着国有企业的行为,而国有企业的目标兼有营利性和公益性。因此,国有企业既要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也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国有企业大都具有双重目标的特点,这就使国有企业具有一些共性的缺陷。国有企业公益性目标使企业在资源配置中偏离最优状态。国有企业的最终所有者是全体人民,通过政府等层层环节监督企业,这就使国有企业的代理风险增大。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经理人个人激励往往不足,并且容易导致腐败问题。国有企业的这些特点和缺陷不是我国独有的,各国的国有企业都存在这些特点和缺陷。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都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西方国家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国企改革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