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发展战略。城镇化一方面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出资金投入、政府管理、乡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应该从优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扶持社办文化服务项目等方面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 公共文化服务 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G120.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城镇化作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大发展战略来推进。随后,习近平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不难断定,城镇化的推进必将会给我国社会的多个领域带来新变化,而作为其中之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将会随之开始新一轮的发展。
城镇化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带来的机遇
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代化。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对文化发展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带动经济与科技的新一轮增长与腾飞,相应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会随之而获得快速发展。从经济角度上讲,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将会有约1.5亿至2亿农民工举家迁到城市,这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内需潜能,而且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有专家曾经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将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25亿元以上,未来十年可以拉动经济增长3.5~6.8个百分点。”①经济增长也给增加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多可能性,政府会不断地改善和更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科技领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高新技术,如卫星、互联网、新媒体等将会得到广泛运用,它们将成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进而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数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布局将更趋合理,并逐步形成以新兴城镇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促使各新兴城镇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最终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整体提升。
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体化。众所周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目标是要“成体系”,即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为中心,以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相关社会组织为外围,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点和网络体系”②。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离“一体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现有的条块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文化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大文化”与“大服务”框架仍未建立起来,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这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存在“各建各的、各管各的、各用各的”的现象。第二,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的村落跟着土地散落在各处,导致政府在农村很难配备统一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然而,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以上的状况将会得到根本改善。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建设新兴城镇的机会,规划好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促进新兴城镇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从而避免公共文化设施和资源的重复建设及其浪费。同时,也能实现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之间的交流,进而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跳出传统思路,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拓展、拓宽新兴城镇与大城市以及农村之间的文化传播渠道,使基层文化服务点遍布每一个角落,最大限度地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格局。
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共产品,这决定了公平公正即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价值取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政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各级政府都将大部分的财力投向城市,而对农村的投入则明显低于对城市的投入。由于投入得不到保障,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只能是纸上谈兵,很多农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不能顺利进行,场地和设施匮乏。这直接导致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难以保障,即享受不到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的基本文化权益。此外,农村基层政府普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理念,也导致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滞后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城乡二元供给”体制问题,促使由农村居民转变而来的城镇居民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享受大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得必要的公共信息、文化知识和文化娱乐,从而公平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并实现个人发展。可以说,城镇化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