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孙中山逝世以后,第一次国共合作逐渐走向破裂,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背叛三民主义,逐渐在中国建立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则继续扛起革命的大旗。随着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团结一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逐渐探索出一条新型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对三民主义的超越,为未来中国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思想,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作为近代中国革命实践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继承、扬弃的产物。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有其深刻的阶级基础和现实基础,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一个新的阶级力量的崛起,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比较明确的革命纲领。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三民主义作为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纲领而成为二者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也把三民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追求的重要准则,毛泽东在《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的发刊词中指出:“我们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应乎中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我们的伟大领袖虽死,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②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深化理解,对中国的国情、阶级状况、革命形势以及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基础。
国共合作的破裂使得中国共产党面临危机的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发展三民主义,继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提供了契机。正是在土地革命战争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把革命的中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决的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建立工农政权,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理论上发展的同时在实践上践行着三民主义。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没有一天不在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彻底的民族主义;工农民主专政制度也不是别的,就是彻底的民权主义;土地革命就是彻底的民生主义。”③工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在“以俄为师”的方针指导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的爆发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肆虐的必然结果,它使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矛盾。民族危机的加重唤起了中国各个阶级的救亡图存意识。它也在一定意义上暴露了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反动势力,为肃清各种反动势力—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中的障碍提供了机会,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成熟。此时的三民主义成为团结全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一面旗帜,在中共中央的《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④。在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新的社会建设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一系列政策的实行,如对日本帝国主义坚决的反对政策;“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发展经济生产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革命三民主义的最忠实最彻底的实行者”⑤,而且这些举措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实践和时代实现了对三民主义的超越。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历史、对象、任务、动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阐述,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对中国革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了新发展,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最终成功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基本实现。这一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想的阶段性的完成,也正式开启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最彻底重塑的过程。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孜孜追求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汲取以往经验教训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并没有盲目宣布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而是设立一个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在实践上摸索,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正式建立,也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阶段性任务。而随后的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挫折则催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反思中的进步,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是邓小平等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顺应时代、结合国情,扬弃了以往社会发展理论而形成的创新性成果,这一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沿着邓小平等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完善了党的建党理论,厘清了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坚定了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创造性回答了中国社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对发展第一要义的强调,发展的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思想的提出,体现了党带领人民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指导实践,是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践自信的表现。尤其是社会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是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总结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几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近代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促使了中国各个阶级寻求救国救民的理论、道路。中国社会经历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建国方案,中间经过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最终在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这一历程的考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持续性和创新性,以及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民对于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热爱。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道路的选择过程更是历经磨难。随着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围绕“双百”目标,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共同奋斗,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市委党校政法教研室,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注释】
①孙中山:《三民主义》,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7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68页。
④《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88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6页。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