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摘要】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是其民生主义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孙中山一贯重视教育建设,其教育思想从甲午期间到晚清民初历经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强调教育救国的实用价值、重视人格教育的价值理性等方面。总结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对于当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仍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    国民教育思想    现代化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92.6       【文献标识码】A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无能的晚清政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是一个具有时代标志性的历史人物。孙中山一生非常重视教育,教育思想在他的民主革命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

近代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以及孙中山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具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内容。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适乎世界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孙中山主张通过教育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中国人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实现中国人在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在他那里,国民教育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使中国走向繁荣强盛的重要路径。

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逐步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国家主权沦丧、民族独立不复存在,民生凋敝、积贫积弱的现实,激发着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救国之路。在探寻救国之路的历史过程中,一批先进人士逐步意识到国家衰败同优秀人才的匮乏和科学教育的缺失具有密切关系。孙中山的国民教育思想就是在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伴随着近代中国历史的曲折跌宕的发展,孙中山国民教育思想也历经了一个逐步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晚清至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始终积极探索国民教育的本质,不断结合中国的实际并且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教育和培养人才的理念,构成了整套的国民教育思想体系。

甲午前后,孙中山在对洋务派的一些口号批评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他针对洋务派的富国强兵口号进行了批评,他清醒地认识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不在于船坚利炮和机器生产,而在于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化的人才。他直陈洋务运动的要害就是没有现代化需要的各式人才。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人的现代化才是国家现代化的根基。要想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培养具有近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才。所以,他认为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普及各种科学知识,培育现代化的各式人才,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认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强盛,无不是教育发达,人才涌现的国家。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清政府持续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普遍遭到知识界的质疑。

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再次使孙中山对国民教育陷入深沉的思考。1895年孙中山在《拟创立农学会书》中,再一次强调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对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要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繁荣昌盛就必须做到“学校振兴,家弦户诵,无民非士”。

与此同时,他还把“立学校,以育人才”规定为兴中会的大事之一。这一时期孙中山把发展国民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同推进民主革命、挽救民族危亡有效统一起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都离不开各式人才的培养。他把教育提高到治国的根本地位,只有“教之有道”,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他认为教育是人类的重要社会活动,是实现民族发展和国家昌盛的重要手段。

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的努力下,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晚清政府,结束了封建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华民国。民国初建,最急需的就是各类建设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孙中山在历经革命的反复失败和挫折后,不断思考和探索,逐渐认识到人才和知识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他主张大力发展国民教育事业,积极培养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他指出:“民国新造,凡有教育,应予提倡,乃足以启文明而速进化。”①随后,他还强调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所在。他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内在源泉,孙中山强调发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新生的民国建设服务,教育的工具理性作用在他看来更为重要。孙中山认为在民族革命、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之后,国家的主要工作就是民生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开展民生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人才有需要教育的培养,所以在民国初年,国家亟需发展的时刻,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工具性职能就显得特别突出。毋庸置疑,在这里孙中山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民族、国家、社会。

应当指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意识到教育的价值理性所在。孙中山在强调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平等人格的树立、个人道德的教化、社会观念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1912年5月,他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的讲演中说道:“今民国既已完成,国民之希望甚大,然最要者为人格,我中国人民受专制者已数千年……今欲回复其人格,第一件须从教育始。”②他指出“勉求学问,琢磨道德,以引进人群,愚者明之,弱者强之,苦者乐之而已。”③

孙中山始终认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各式人才,所以他提出“教育立国”的口号,民主主义革命所需要的理论都需要教育来传播和引导。历经革命各种挫折和体验的孙中山,逐渐强调国民教育的价值属性在于研究各种“学问”,例如建设学问、文明学问、道德学问。他认为,革命的破坏已经过去,现在需要的是建设,所以就应当研究建设、文明、道德的学问,反对和铲除“野蛮学问”,中华民国的人民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要替国家做事的,所以建设一个新地方,首先在办教育”。④

由此可见,孙中山强调教育要研究文明学问,要促进全社会道德境界提高,只有人的道德素质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孙中山本以为民国建立之后国家建设可以走上正轨,民族复兴的目标指日可待,然而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随着1915年二次革命的失败,孙中山再次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之中。这时的孙中山在讲国民教育时,无不把教育的“内求于心”的价值功能放在第一位,突出教育要首先解决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问题,在这里他更加强调教育的价值功能性。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孙中山   国民   启示   思想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