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江西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与江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愿望相比,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有633家,占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的75%;主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128家,占61%。江西省出版集团、江西日报传媒集团、江西卫视等茁壮成长,成为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江西出版集团自2011年以来,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均突破百亿大关,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估,居全国出版行业第5位。自2011年起,该集团连续3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江西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江南都市报也成功跻身中国品牌媒体100强,全国晚报30强。江西卫视覆盖总人数达到7.87亿人,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收视率排行中位列第8位,经营创收突破16.37亿元,连续5年保持年均2%的增长率。
但从总体来看,由于江西文化产业规模还是趋于偏小缺乏在市场中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的龙头骨干企业,缺乏具有鲜明特色品牌、技术先进、创意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此外,文化产业结构中,股份公司和企业集团公司的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发展速度等方面都有待大力提高,导致新型文化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第二,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江西文化产业改制及其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使得民营资本成为江西文化产业的“一枝独秀”,并逐渐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江西拥有各类民营文化企业4300多家,但民营资本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却没有一批知名的企业家脱颖而出,因此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亟待需要一支懂文化又善经营的企业家队伍。当前江西文化产业的企业家队伍建设面临诸多“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家队伍总体文化程度不高,据2013年江西政研办对江西文化产业的调查数据表明,全省文化产业的法人代表或企业负责人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家只占调查样本的9.64% ,具有高中、中专或专科学历的企业家只占18.72%,高达71.64%的企业家是初中以下学历,其中小学(含小学肆业)占22.63%。江西文化产业的企业家队伍整体质量有待提高。二是企业家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据江西政研办有关调查统计数据,目前江西文化产业的企业家队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9.3岁,呈现老龄化态势。三是企业家队伍整体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要求。2013年笔者曾对江西927家文化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当问到“你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否需要规范?才能做强做大”这一问题时,高达50.8 %的企业家回答“无所谓,管它规范不规范”,只有29.97%的企业家回答“必须规范,这样才能做强做大”,另外有19.23%的企业家回答“有钱赚就可以,其他的都不重要”。从调查问卷数据可以得知,江西文化产业的企业家队伍整体思想认识水平亟待提高。当前江西18.27%的文化产业,还停留在类似“夫妻店”或“家庭作坊”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之中,以致产业竞争力差,产品质量较为低劣。
第三,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近年来,随着江西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省共有327家经营性文化单位成功转企改制,成为市场主体,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新格局。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据江西文化厅2014年6月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4年6月底,江西法人单位的文化产业、企业(含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国总数的5.61%,从事文化产业个体工商户的占全国总数的7.3%。尽管如此,但很多文化企业或产业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完全依赖或半完全依赖政府的程度较高。二是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仍需深入推进。据2013年江西文化厅政研办有关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有34.61%的文化事业单位确实存在“管理混乱”,“管理滞后”,“以罚代管”的实际情况。29.17%的文化产业、企业还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目标管理模式。目前江西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仍处于“浅水区”,还没有从政策、制度、法制层面上形成合力,以此推进改革的深入、顺利进行。三是文化企业或产业投资、融资机制有待完善。当前江西文化产业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非常有限,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渠道、平台、政策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在文化产业担保、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文化产业科研等领域,资金来源渠道非常单一,投资、融资政策不配套。
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江西文化产业发展应从思想观念、政策制定、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整合,形成合力。笔者认为,应根据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创新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是一种大趋势。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都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文化经济投资,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一是从发展观念上讲,我们必须树立、确立“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要把文化产业作为长远的、发展的基本战略,并予以发展的优势地位。二是要通过广泛宣传,使之成为省委、省政府、文化行业职能部门及全省人民的一种自觉意识。三是必须进行文化产业政策创新。这是江西文化产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省委、省政府要像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样,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框架下,尽快制订出一系列旨在推动、支持和激励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四是规范、整合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避免“多头”管理,厘清管理渠道。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引导各类文化企业依法经营。要逐步从财政支持转向政策扶持,帮助、促使它们适应市场经济,激活其自身活力。五是应根据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制定出符合江西文化产业发展客观实际的产业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提供清晰的、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二,促进文化体制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加快江西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体制创新。一是要把加快江西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整合文化行政资源,实施统一管理,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二是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文化企业中推行股份制改造,通过委托、兼并、拍卖等多种方式,将文化产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组,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三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管办分离,逐步实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二个转变,即从文化管理的微观层面转到对文化管理的宏观层面上来,从现行的政府“办文化”模式转到政府“服务文化”模式上来,使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真正转到宏观指导和调控方面来。四是实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我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奖惩、选拔机制,真正做到“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以造就培养一批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同时也为江西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五是以高校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构建“立体化”式的、层次有序的人才培养结构,尽快开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关或相关的专业课程。逐步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多层次的、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机制。
第三,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扶持培育文化企业。一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宣传。政府职能部门和各文化企业必须真正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文化品牌是推动企业价值取向和引起消费者共鸣的“引擎”。文化品牌的形成不仅要有好的社会经济基础,良好的产品形象和优质的产品服务,而且还要依靠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在江西文化品牌建设中,需要形式或手段多样化地加强我省品牌的宣传广度、力度和深度,以扩大江西文化品牌效应。二是合理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以南昌为中心,组建、培育江西文化产业“集群”。必须依托江西各市、县(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即“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色文化”,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定位,凸显江西“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三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这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更高、更新的发展阶段,其表现之一就是人民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所以各级政府在促进公益文化事业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以此满足各层次群众,对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性。所以江西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时代“脉搏”,密切关注、分析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趋势,以适应市场对于文化产品需求的多样性,避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构重复与积压。四是要制定和落实金融、财政、税收等有关方面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扶持,完善政府对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投资、融资机制,设立专门的文化投资实体。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江西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的引领和放大作用,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扶持,优先发展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另一方面还要制订文化产业行业协会政策,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服务。
(作者分别为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社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13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3KS06)
【注释】
①②③⑦⑧⑨⑩ 江西省文化厅政策研究办公室:《江西文化产业发展文件汇编(2013)》(第3卷),第73页,第75页,第77页,第79页,第81页,第83页,第85页,第92页,第94页,第95页,第102页。
④⑤⑥江西省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江西省政协“力促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经济支柱产业”专题协商情况通报会文件汇编》(第2卷),第141页,第145页,第146页,第148页,第158页。
责编/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