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南冲突爆发前,中共在“联苏反帝”政策下,与南共进行了友好的学习;苏南冲突爆发后,中共虽搁置两国建交,但是在国家间却保持一定程度的交往;随着苏南关系的缓和,中南两国最终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共在维护社会阵营团结的前提下,坚持将意识形态分歧与国家利益分开,将两党关系与两国关系分开,在外交思想与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性与整体性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等特点,发展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准则。
【关键词】苏南冲突 两党关系 外交政策 外交思想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与西欧资本主义形成了针锋相对之势。然而,好景不长,从1948年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开始,苏南冲突就成为社会主义阵营走向内部纷争、冲突的一个起点,为国际共运笼罩上了一层阴影。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后期,围绕苏南冲突,中共外交政策受其影响,表现出一些独有的内容与特点。笔者拟通过分析中共在苏南冲突前后对南斯拉夫外交政策的变化,总结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期间其外交指导思想的变化,揭示中共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对国际共运所做的贡献。
苏南冲突前中共“联苏反帝”方针与中南两党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与政策来源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复杂、动荡的国际国内环境既给中共的外交政策及实践带来了挑战,也极大地丰富了其思想内容。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国际共运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与苏联实现政治联合,增强世界民主力量与反帝力量,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外交与实践的基本指导方针。1940年1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提出了帝国主义阵线与反帝国主义阵线的观点“处于今天的国际环境中,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任何英雄好汉们,要就是在帝国主义战线方面,变成世界反革命力量的一部分;要就是站在反帝国主义战线方面,变成世界革命力量的一部分。”①他又进一步的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苏联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已经尖锐化,中国不站在这方面,就需要站在那方面,这是必然趋势。”②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外交路线的概括,在党内获得普遍认同,成为中共外交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联苏反帝”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必然选择。
苏南冲突爆发前,在“联苏反帝”方针的指导下,中共与南斯拉夫共产党也展开了友好的交往。联合国成立大会期间,中南两党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接触。中共代表董必武向南斯拉夫代表介绍了中共不久将举行第七次代表大会,同时赠给南斯拉夫代表一份关于中国解放区的备忘录。中共七大召开后,董必武又通过英国共产党人寄给南共一份毛泽东的报告。中共送给南共的备忘录和报告都被南共发表在《三十天》杂志上。③中共也重视宣传南斯拉夫共产党的活动,《人民日报》创刊号上就有对南斯拉夫争取西方国家援助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介绍,并且表现出赞许之意。中共有意与南斯拉夫展开接触,并考虑在南斯拉夫建立一个面向整个欧洲的宣传中心。这既是出于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欧洲兄弟党在争取工人阶级的民主和自由斗争中所获得的经验,也是想让欧洲兄弟党更加了解中国革命。
中共有意与南共展开接触,既是在“联苏反帝”外交方针指导之下,团结各国的革命力量,将自身的革命运动与国际共运紧密相连;同时,也是为了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扩大自身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中共与南共的交往,既体现出其国内现实政治利益的需要,也体现出中共维护国际共运统一的大战略。
苏南冲突中中共对南斯拉夫采取的外交政策
苏南冲突始于情报局建立后不久,以1948年6月南斯拉夫被开除出情报局达到了高潮,直到1957年,苏南关系再次出现重大反复。期间,苏南冲突几起几落,以此为纽带,中共外交思想与实践亦随着苏南冲突的起落,其思想内容与实践方式都出现重大调整。
在苏南冲突之初,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此背景下,中共亟需苏联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持,并且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主义阵营作其后盾。然而当时苏联却出现了将中国与南斯拉夫相提并论的说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以大局为重,坚持维护国际共运的统一,选择了与苏联以及情报局保持一致。在南斯拉夫被清除出情报局之后,中共做出了《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南共问题的决议》。决议批判了南斯拉夫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叛卖行为”,全力支持情报局铲除国际“叛变行为”的举措。中共对南斯拉夫的批评基本上保持了与苏联的一致,但批评的调门较低。中共政策的出发点在于真诚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巩固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为了适应国际共运的需要,制定了“一边倒”外交政策。此时,在社会主义世界陷入困境的南斯拉夫,把目光投向新中国。毛泽东在铁托眼中是个无可争议的革命者,铁托认为他可能会宽恕南斯拉夫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尴尬。④南斯拉夫于1949年10月6日发表声明,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提出两国建交的外交倡议。虽然新中国需要最大限度地扩展其国际空间,但是与南斯拉夫建交,势必会使新中国孤立于社会主义集团之外,这使中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选择中。恰值这一时期苏南冲突进一步扩大,两国关系急剧恶化。1949年11月,苏联与东欧各国相继废除了与南斯拉夫之间的友好条约,苏南关系彻底破裂,这一政治格局使中共在中国与南斯拉夫两国关系上很难有所作为。因此,中共对南斯拉夫的建交提议采取了“搁置政策”,既没有公开拒绝,也不采取主动;既保持了特殊渠道的政治接触,又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举措。1951年1月,南斯拉夫派出一个新闻记者代表团访问中国,刘少奇接见了该代表团。在会谈中,刘少奇表示中共和南共在最基本最主要的方面是一致的,虽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各不相同,但在实质上,即阶级实质和社会经济的实质上却都是共同的。⑤ 南斯拉夫代表团团长也认为,中南两国在为共同的目标奋斗,两国的道路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对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是有共性的。
由此可见,中南双方既不像南斯拉夫与苏联、东欧各国那样,由两党政治分歧完全走向两国对立;也不像南斯拉夫与西方国家一样,建立了经济援助与被援助关系。中国与南斯拉夫的分歧仅仅存在于两党关系中,存在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差异上,分歧与斗争相当克制。中南双方没有出现苏南冲突中两党恶语相加、无限上纲的情形,也没有出现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国际革命理论问题的大论战,这种特殊的政治局面为此后中南两国全面建立外交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