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世纪晚期英国纺织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外来织工、技术发明的刺激下,家庭生产制取代行会生产制,乡村取代城市成为纺织品制造中心。同时,英法百年战争时期的需求,外交和财政政策也促进了本国纺织业的发展,纺织品取代羊毛成为出口的主要产品,英国完成了由原材料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的转变。
【关键词】中世纪晚期英国 纺织业 冒险商
【中图分类号】K561.32 【文献标识码】A
英国织布技术出现很早,到12世纪中期,出现了伦敦、温切斯特、林肯、牛津等纺织业中心。然而,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纺织品市场被以英国羊毛为原料的佛兰德和意大利产品垄断。14世纪中期之后,这种情况发生转变,国际争端与百年战争为英国纺织业的转型提供了条件,纺织品取代羊毛成为英国出口商品中的大宗,在本国及欧洲市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上升,英国从原料出口国转变为工业制成品出口国。
本国纺织业变革的开端
中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对象就是与之隔海相望的佛兰德、布拉班特、加斯科尼等西欧大陆沿岸地区。羊毛是英国出口商品中的大宗。13世纪上半叶,在国王的要求下,平均每年都有3万至5万袋羊毛出口至当时的呢绒制造业中心—佛兰德。佛兰德作为英国羊毛出口贸易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其内部的和平与呢绒制造业的平稳发展是英国羊毛出口量持续增长的保障。14世纪初期,佛兰德同法国矛盾激化,1302年5月西佛兰德人发起反抗法国人的暴动。暴动影响了英国羊毛出口贸易走势。根据财政署记录,当年羊毛出口量仅有16809袋,此前一年和此后连续5年出口量都超过3万袋。①在佛法关系恶化的过程中,英国的位置十分尴尬。英国既想维持同佛兰德的贸易往来,又不想破坏同法国的关系。这种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伤害了佛兰德人的感情,英佛的友好关系出现裂缝。而佛兰德同苏格兰间的贸易往来也激化了英佛间的矛盾。抢夺对方商船、扣留对方商人事件屡次发生,英国内部关于佛兰德的抱怨也与日俱增。1309年8月5日,商人们抱怨只有“在英国犯过错的人才应该到佛兰德去。”②
为了保障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商人们迫切要求在佛兰德之外建立羊毛出口集市。爱德华二世为了确保羊毛贸易的顺利进行,于1313年5月20日发布法令,建立强制集中地,规定所有出口的羊毛只能在规定的地点交易,外国商人不能任意收购羊毛;违者处以罚款并上缴国库。③根据陶特的说法,第一次强制集中地于1314年5月31日在法国的圣奥梅尔(St. Omer)举办。④1315~1325年间,王室分别在安特卫普、圣奥梅尔、布鲁日三地建立海外集中地。对于大多数本国商人来说,将羊毛运往海外销售,成本高、安全系数低,他们多次向国王请愿,请求国王在国内举办集中地。在本国商人的压力下,1326年5月,爱德华二世发布法令在伦敦、纽卡斯尔、约克、林肯等14个城镇建立集中地。⑤本国集中地的建立促进了城镇经济恢复,加强国王对海外贸易的控制,保障了商人的安全及权利,并限制外国商人在国内的贸易活动。在集中地政策的推动下,英国商人在羊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增加。这种在集中地出口羊毛的政策断断续续延续至17世纪,成为王室控制羊毛等其他商品出口贸易的主要政策。
强制集中地制度的建立是国王爱德华二世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缓和同法国的矛盾、压制苏格兰同佛兰德的贸易,同时维护本国商人的利益、确保王室税收的稳定而采取的应激政策。李普森指出爱德华二世建立强制集中地旨在控制羊毛贸易以扩充王室税收。艾琳·鲍威尔强调强制此时建立集中地为国王提供了一个既能筹集军费、又能达成外交目的的地点。而在爱德华二世的继任者的眼中,集中地政策就不仅仅是一时的应激行为,而是控制羊毛出口贸易的常规政策。对于国王来说,举办集中地是利大于弊。建立集中地可以保护商人,确保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同时,实施集中管理,以收取关税和罚金等。而海外集中地的举办也被国王看做是一项外交政策,加以利用。对于本国商人来说,集中地政策抑制了外国商人在国内收购羊毛,引导他们同本国中间商交易。促进本国商人结成连盟,压低收购价格,阻止非联盟成员购买羊毛,形成垄断。1327年,东赖丁的一个委员会发布声明称羊毛收购价格必须在委员会规定的价格之下。⑥本国商人在羊毛出口贸易中积累财富,在必要时同国王合作,成为国王的高利贷者。在此过程中,羊毛批发商公司形成。
英、法以及佛兰德间的矛盾不仅仅影响到了英国羊毛的出口贸易,也使得进口至英国的佛兰德呢绒急剧减少。1337年,爱德华三世发布敕令,禁止进口外国呢绒,只有王室成员才能使用外国产品;同时,禁止羊毛出口。⑦ 佛兰德呢绒销路受阻。而此时,城市贵族、封建领主以及行会间的三角斗争,使佛兰德内部统治已经岌岌可危。纺织工匠为了生存纷纷移民,在布拉班特省、荷兰等地区建立了新的纺织业制造基地。英国国王为了发展本国工业,欢迎佛兰德等其他地区工匠移民至英国。1331年爱德华三世发布敕令,为佛兰德织工约翰·肯普提供保护。1337年的敕令中明确规定要保护来英移民的外国工匠的人身财产安全,给与经营许可权并可自由生产任意尺寸的产品。爱德华三世的保护政策进一步吸引佛兰德工匠的到来。佛兰德工匠多移居于伦敦、约克、温切斯特等大型城市,其具体数量虽无从统计,但部分记录显示了当时佛兰德移民进入英国的情况。根据自由人卷宗的记录,爱德华三世时期移民至约克郡的佛兰德工匠有300多人。⑧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确实有不少职工移民至英国,带来了许多英国没有的技术。但是,外来织工定居地受到限制,只有约克、伦敦、温切斯特等几个大城市获得授权,影响范围很小。“从根本上说,14世纪英国羊毛制品业是本土的,他的繁荣来自于13世纪的积累。”⑨
受到外来织工影响最大的是大城市里的手工业行会。织工行会作为成立最早的手工业行会,在组织生产、维护小生产者利益、管理城市市场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行会的本质就是垄断,通过监督和限制行会成员的活动来控制生产和销售的各道工序。外来织工的定居打破了这种垄断。1351年,伦敦织工们在议会上向国王请愿,要求将外来织工纳入织工行会司法审判体系。次年议会给与回复:外来织工需在加入行会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居住权。⑩ 从结果来看,织工行会重新获得了行业控制权,但是行会生产制的衰落不可避免。在行会规章的限制和行会师傅的压榨下,行会成员出走现象屡见不鲜。水利缩绒机的广泛使用为那些想要远离城市行会的手工业者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