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大转型中,关键是要在2020年之前的六年里走向服务业大国,使服务业在整个经济结构当中能达到55%以上,而且对经济增长贡献能够达到50%以上,吸纳就业率也能达到45%-50%,初步形成服务业大国的格局;然后再用10-20年时间,从服务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强国。
中国证券报:在这样一个大转型时代,应该如何判断趋势,抓住机遇?
迟福林:首先要看到大趋势,时代背景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正在走向服务业大国,我们也在逐步进入消费新时代,未来大趋势下需要抓住机遇,推进相关的转型改革。我认为,“十三五”改革的总思路就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型为目标,以服务业的市场开放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主线。这样才能适应大转型时代全面改革的总体需求。
这一阶段的改革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过去由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并积累更大风险,需要转变。二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更具深刻性。比如服务业的发展涉及到人和人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和政府角色转换。三是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十分强。如果转型成功,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服务业开放有一个新的格局,就可以为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经济新常态、公平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处理不好,中国可能就会陷入更大的经济风险甚至社会风险之中。
因此,2020年是经济转型的历史节点,标志就是能不能初步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能否成功的关键则在于,适应这个大趋势推进全面转型和改革。
中国证券报:能否这样理解,如果没有做好理念上的转变和全面的开放,改革就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迟福林:没错,改革一定要认清大趋势,中国已经走过了做大经济总量、政府主导增长方式的阶段。由于国际国内条件的深刻变化,中国已经进入消费主导和人口城镇化的新时代,国民需求从物质需求转向服务需求,工业转型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认清趋势,才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这势必涉及改革和转型,涉及更深刻的制度结构和利益结构的调整。大趋势的转变必然要求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理念需要变革,因此我们倡导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府,重视中小企业。如果理念上没有转变,我们就可能错失发展机遇而陷入被动。
中国证券报:大家都在说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所谓“攻坚”体现在什么方面?如何攻坚?
迟福林:我们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36年后全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大趋势,这样不仅能将13亿人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而且能够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很多问题。中国改革正处在一个历史的拐点,通过改革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就能站在一个历史的新起点。到了今天,所有的改革都面临固有利益关系格局的掣肘,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比以往要大得多。要释放改革红利,最大的问题是改革能不能打破利益关系,政府能不能对自己动刀子,从而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目前到了经济转型的关键点,不能再拖延下去,否则改革很难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