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视野下的评价机制设计(2)

——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的思考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的框架

研究内容。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民生为本的理念,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改革与发展现行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构建与“五位一体”总格局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考核评价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倾向,引导全社会更多地注重发展的结构、质量和效益,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本文认为,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的基础条件,而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满足不了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主要包括:基于SNA-2008和SEEA-2012的理论和方法,完善生态资源环境指标核算,填补经济社会考核评价中有关生态资源环境指标的空白;完善与发展服务业核算、R&D核算、城镇居民自由住房服务价值核算、居民收入核算、居民实际最终消费核算、雇员股权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等;建立社会资本核算,以获得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指标;分析研究国家统一核算制度建设。

第二,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的基础上,获取生态环境、R&D、文化、政治、社会资本等指标及数据,秉持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目标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的原则,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层级模型方法,构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是经济建设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水平、经济结构、产能状态、经济效益、安全生产、收入分配、绿色工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城镇化、经济创新能力、清洁生产等;二是政治建设指标,主要包括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政府文明行政和管理、新增债务、国民参政议政、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政府环保投入、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能力、生态政绩等;三是文化建设指标,主要包括社会诚信度、民族凝聚力、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创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宣传等;四是社会建设指标,主要包括社会管理机制、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群众权益、劳动就业、物价水平、房地产价格、食品安全、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社会信用、社会稳定、公众参与环保和社会满意度等;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主要包括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生态产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新能源、生物多样化、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率等;六是科技创新指标,主要包括科技投入、科技水平和能力、科技发明、信息化水平、科技贡献率和环境友好技术等;七是教育发展指标,主要包括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教育普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科学文化素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知识教育等。

第三,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方法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指标标准化处理、指标权重的赋权和评价模型的构建。指标无量纲标准化是实现信息综合集成的先决条件,各项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之后才能进行加权集结。正确的无量纲化处理是科学评价的关键,其过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结论的合理性。因此,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需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处理问题,具体包括指标无量纲标准化方法的归纳及优良判断标准、不同无量纲化处理方法的稳定性检验问题。

指标权重的确定问题一直是多属性综合评价中的核心问题。由于单独的主客观赋权法都不能准确反映评价指标的真实权重,因此,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对指标的赋权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探究出综合评价方法的特征及优良判别标准,从理论上解决“多方法评价结论的非一致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双视角确定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关键的一步是评价模型的构建,即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或集结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合成的集结方法较多,但要根据考核评价的需要来选择较为合适的合成方法。因此,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设计一种兼顾功能性和协调性的评价模型集结方法。

第四,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应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在于记录与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更在于应用考核评价过程获得的信息,为国家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提供依据,从而推进“五位一体”总格局的协调科学发展。因此,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十分重要。首先,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对国家、区域、省际、主体功能区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找出其突出特征及关键因素。其次,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省际间经济社会发展效率的差异状况。再次,建立数据可视化平台,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控分析,以及对国内不同地区际间发展效率的测度比较,全面监测国内总体及地区层面综合发展状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直观表示,服务于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和社会公众。最后,提出推进“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研究目标。第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还难以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提供诸如生态环境、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指标核算方法和数据。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和发展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为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创造基础条件。

第二,遵守“五位一体”,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特别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增加反映资源消耗、生态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并赋予它们较大的权重。

第三,遵循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差异化设计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建设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目前,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考核评价的共同点是:不区分评价对象的差异,使用统一的指标体系,统一的权重,对众多评价对象进行统一综合评价。这种评价在特定的战略和特定的时期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不适应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我国需要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功能不同分类,建立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第四,解决综合评价方法优良标准问题,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综合评价的最终结论有赖于评价方法的选择,即结论是方法敏感的。评价结论的敏感性意味着评价结论的多样性,这样便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方法滥用行为找到一个“正当”的借口,这是综合评价理论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共性问题,从理论上给予解释并提供切实可行的优良判别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再者由于人为决策的不确定性,方法结构、信息选用的差异性,以及分析视角的不同,多种逻辑上可行的评价方法针对同一评价对象集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即“多方法评价结论非一致性”问题。那么,方法的优劣判别自然就成为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国内研究的注意力往往放在评价的方法与模型的改进上,但却没有深入理论论证综合评价方法的优良性。当前评价实践中的一个认识误区是,把排序或归类当成综合评价直接最终目标,常常是“一排了事”,评价方法的优良性缺少理论论证。另外,综合评价方法近年来在解决经济管理问题时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综合评价方法及其优良性标准研究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第五,应用“大数据”,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数据可获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统计工作的理念、生产流程以及价值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由此诞生了“大数据”背景下的“大统计”。“大统计”是政府的统计工作在“大数据”冲击下进行统计业务的再造,使数据采集智能化、数据整理科学化、数据分析专业化,从而带来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变革。应利用“大数据”的理论与方法,提高数据的可获性,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思路。我们要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统一中,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思路如下:

一是基于中国国情,借鉴SNA-2008、SEEA-2012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国民经济核算外延,丰富国民经济核算内容与方法,完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核算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生态红线和社会资本等指标,改革与完善国民收入、消费等经济指标。

二是在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完善的基础上,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考核评价方法,应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系统考核地方政府政绩、评价全国和区域(包括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提出推进“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其中,前者为后者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数据来源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并将考核评价体系应用于实际,科学如实考核评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结构和潜力,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它包括:

其一,核算体系。借鉴SNA-2008和SEEA-2012的理论方法,考虑资源有限性、环境承载力、污染负外部性、生态红线等多重影响因素,研究生态环境指标核算方法;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相关的服务业、R&D、住房价值、居民收入、雇员股权等核算内容;研究法律、道德、民主、文化、凝聚力等社会资本指标的核算内容与方法。

其二,指标体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不全,判断标准不统一,缺乏对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的定量化研究,特别是对生态系统和社会资本系统的定量化研究。我们要在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社会统计制度方法的实际,推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教等要素综合核算统计体系建设,构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科技、教育等多领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系统考核评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能力和潜力。

其三,考核评价方法。坚持系统性、科学性、突破性,系统研究归纳既有文献的综合评价方法,科学比较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突破现有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及不足,在对指标类型的判别和一致化处理过程中,将研究处理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及敏感性分析,系统研究主客观赋权方法,最终确定适合的指标权重,不仅适用于静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也能够处理动态综合评价过程中的跨区域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集结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其四,实践应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应用,发现并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突出问题。一是通过对国民经济再生产过程、环境变迁、资源利用、生态保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衡量、测定和描述,揭示经济社会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规律性;二是通过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评价、地区评价和关键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评价体系数据可视化设计,实现对考核评价指标数据的变化纵横比较,为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制度、政绩考核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提供依据。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视野   机制   评价   改革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