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动态 > 正文

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观如何调整

——深入学习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

编者按:

周志强教授由一部电影《百年情书》引起话题,影片主要讲述了广州起义烈士林觉民与其妻陈意映的动人爱情故事。周志强教授指出,为什么一个年轻人在他大好青春的年纪,愿意抛妻弃子去为国牺牲,恰恰是因为有了追求公平、追求民主、追求更好的未来这样一种力量的支撑。

社会主义理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上看,从它的提出到后来的发展一直遭遇危机:第一次危机是列宁所说的,民族主义打败了共产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当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球广泛传播的时候,各国青年纷纷回国参战,那些具有为全人类奋斗思想的青年瞬间变为了为祖国和国家奋斗的人,这个时期对当时的欧洲影响很大;在二战前期,一批左翼的青年思想家重新焕发了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但1939年,斯大林签署了苏德友好条约,这打击了一大批左翼知识分子,因为斯大林通过这项条约向全世界宣布他将首先考虑苏联的民族利益其次才是全人类的利益,这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两次向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投降。保卫一个国家还是全人类的矛盾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是一直存在的。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筑始终没有在理论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要建筑一个适合于当下发展的意识形态体系还是要继承国际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提出要发展自己,这实际上无形之中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建构做了一次调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这是共产党人第一次正面向全世界宣布,不再说无产阶级文化是唯一的正确的文化,它是有代表性的文化,可以跟资本主义的文化并存,也可以跟全世界所有的文化并存,只不过可能更先进。无产阶级文化代表先进文化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一次自我调整,更适合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有国际政治条件下来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周志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10月15日的讲话和他之前做出的一系列战略调整,是对社会主义没有解决好意识形态合法化危机的又一次调整,他预测,这次讲话和未来一系列意识形态的调整有可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历史上一次里程碑似的事件。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提到41次“人民”,13次“创作”,8次“生活”,1次“中国精神”,反复在每一段用“价值观”来总括,显然是想重新激活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的认同。这次讲话是对中国当前社会意识形态三个危机的应对。

一是认同危机。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二个层面上提到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缺乏认同的一个应对,以礼治文,重新对文化进行治理和整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试图用“中国精神”重新实现这一认同,这一认同的基础来自于跨体系社会这个概念,即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各家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形成了一个中华帝国,逐渐建立起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帝国。亚洲文化归根到底是在中华文化的跨体系社会这一基础上建立的。因此,认同危机第一个要解决的是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存在的不信任感,“中国精神”就是一个很好的整合力。

二是法理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幅漫画,画上工人们拿着镰刀、锤子追赶马克思和列宁,表示社会主义终结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在全世界没有魅力和感召力,人们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一种强词夺理、鼓吹牺牲暴力的文化,这种错觉就是一种法理危机。中国精神除了包含中华民族主义精神,还要包含百年来革命文化所留下的精神,虽然社会主义的革命被民族主义所剥夺,但社会主义革命一个根本是认为由资本统治世界是不公平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到“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如果说“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是面向国内讲述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则是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是治理危机/发展危机。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留下了不少问题。有一个问题我们刚刚意识到,就是中国变为一个“作坊式”国家,即小投入、小成本,大回报,小制造业最容易成为“作坊式”。1912年,孙中山签署服饰令,要求中国男子必须穿西装,就是先从服饰入手避免中国成为“作坊式”国家,要走新的纺织工业发展道路。因为构成几千年中国经济发展基础的蚕丝业、茶和陶瓷特点是小投入、小成本,回报快,缺点是缺少创新动力和危机。英国很快就走向了“作坊式”国家发展道路,没有大创新,而美国避免了这一问题。中国的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发展、社会管理就是建立在一套“作坊式”国家治理上。“作坊式”国家治理方式非常简单,就是小康梦。三种力量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存在:在战争时期形成的动员力量;来自于民间、媒介的感倾式力量;对于现代西方国家治理方案的苛责(没有听清)式力量。这三种力量都有可能失效,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凸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二十四个字中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是友善、诚信、爱国、敬业、和谐,平等、自由、公正、法治、富强、民主、文明都是来自于西方国家。周教授认为,在法理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想借助一套阶级意识形态较弱的传统人伦文化来重新整合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让国家意识形态在民间产生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讲话不仅仅是对文艺界现象的批评那么简单,也是对国家意识形态调整的预期。面对三大危机,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观该作何调整和发展,是值得深思的。

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志强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