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为何“亚洲始于维也纳的门外”?(5)

——奥斯曼帝国入侵后的东欧国家之殇

1848年革命席卷中东欧,捷克布拉格爆发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提出自治纲领,原匈牙利王国国土上甚至建立了实行代议制的独立共和国。28哈布斯堡王朝一度妥协,颁布了取消封建主义、承认各民族平等权利的新宪法,但该宪法从未得到认真执行。革命失败后,哈布斯堡王朝卷土重来,在其治下的中东欧北部地区重建封建专制制度。1848年革命“在政治上的收获显得微乎其微”,“但从社会方面来衡量,它们的成就是伟大的。农奴制度最后一项桎梏的废除使较有事业心的农民得以大为提高他们的地位,即使在破坏惨重的匈牙利也是如此。此外,田间劳动者和城里的工人同样有了行动自由,他们能到新的工业中心去找工作;意义更大的是,他们可以迁居国外”。29同时,“把奥地利各省和匈牙利分隔开来的关税已经在1851年7月取消,这一措施对捷克国家的繁荣助益极大,后来对匈牙利王国亦复如此”。30中东欧北部地区、尤其是捷克的资本主义因此得到长足发展。

可见,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中东欧南部地区相比,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中东欧北部地区虽然也处于附庸地位,但毕竟比前者更靠近西欧,并且越来越多地接受了宗主国的文化,大多信奉天主教,“把罗马看作是精神指导并因而更多地呈现出西方的景色”;31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扩张都给它带来了不小的振动,1848年革命更是席卷了这一地区,以致它不像中东欧南部地区与西欧有那样大的差距。然而,由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发展落后于英、法等西欧诸国,其属下的中东欧北部地区不可能与西欧同步前进。哈布斯堡王朝对于其统治下的中东欧北部各地区的不同政策还加深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捷克发达的工业在王朝境内首屈一指,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则是农业国,工业发展缓慢。

俄、普、奥统治下的波兰

波兰的命运似乎比中东欧其他地区好一些。当奥斯曼帝国入侵中东欧南部地区时,波兰王国正走在政治统一和经济进步的道路上。当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与奥斯曼帝国对中东欧展开争夺时,波兰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大潮,迎来了空前发展的“黄金时代”,成为中东欧的泱泱大国。但好景不长,17世纪波兰由盛及衰。进入18世纪后,波兰经济有所恢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与物质生产发展同行的是思想上的进步,法国启蒙思想在波兰广泛传播,改革国家制度的呼声高涨。

不幸的是,就在此时,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开始了对波兰的瓜分。1772年三国第一次瓜分波兰后,波兰人的革新热情并未消减,1791年,在法国大革命的鼓舞下,波兰议会通过《五·三宪法》。1792年,俄国发动对波兰的武装干涉,《五·三宪法》被废除,革新成果化为乌有。奥地利忙于干涉法国革命,无暇脱身,普鲁士则迅速向波兰进军,防止俄国独占波兰。1793年,俄、普两国第二次瓜分波兰。1794年,波兰爆发塔代乌什·科希秋什科领导的民族起义,俄、普联合行动,镇压起义,奥地利也借机侵入波兰,起义失败。1795年,俄、奥签订协定,随后与普鲁士签订协定第三次瓜分波兰。波兰完全沦落到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统治之下。

首先,三国不同程度地在波兰推行德意志化或俄罗斯化政策,打断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及其带动下的文化发展。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其属下的波兰领土实行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奥地利重新安排波兰贵族的等级,普鲁士则在政府机构中用普鲁士官员取代波兰贵族,并引入普鲁士法律体系。相比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德意志化政策,俄罗斯化政策的推行程度较轻。

其次,三国的占领在不同程度上延缓了波兰经济的发展。奥地利统治下的波兰农民因开明专制制度的实施得到了一些实惠,1790年约瑟夫二世去世后,改革停止,农民状况恶化。1792年以来,奥属加里西亚为奥地利与法国的战争所累,经济严重受损。普鲁士向其占领的波兰地区索取原料和劳动力,输出工业品,限制了波兰工业的发展。俄国统治下波兰农民的境遇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变得更加糟糕。此外,波兰国界的变动直至最终的亡国打乱了原本统一的全国市场,三国的强取豪夺造成波兰财产的大量流失,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樊保玲]
标签: 维也纳   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