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中共中央开始着手筹建国家计划委员会,并于同年11月正式成立。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随后,在苏联国家计委和经济专家的帮助下,修改“一五”计划。直到1955年7月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才正式批准了“一五”计划。⑩
1953年之后,中国正式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扩大了计划管理的范围,而且也大大地缩小了市场调节的范围。1952年底将金融业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范围,1953年10月、11月,国家对粮食、油料实现统购统销,1954年又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从1953年起国家对重要物资实行统一分配。11
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在总纲中正式确定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第十五条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12刘少奇在《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说:“从1953年起,我国已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13也就是说,从1953年起,中国正式决定建立计划经济,14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也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可以认为,1949~1956年是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的阶段。15
不过,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完全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也认识到这一体制的问题,根据实践,创意地提出了混合经济的主张。1956年9月,陈云同志在党的八大发言中提出“大计划、小自由”的设想,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16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接受陈云这一设想,《决议》指出:这种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应当以国家市场为主体,同时附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17李富春还在党的八大上发言提出了三类指标,凡纳入国家计划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分为三种:指令性的指标、可以调整的指标和参考性的指标。18这是对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大修正。
1957年5月,刘少奇同志进一步将这一思想提炼为社会主义经济计划要有多样化、灵活性。他还特别提到,我们一定要比资本主义经济搞得更多样、更灵活。如果我们的经济还不如资本主义的经济灵活、多样,只有呆板的计划性,那还有什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多样性、灵活性超过资本主义,使我们人民的经济生活丰富多彩,更方便、更灵活。19这是中国领导人的大胆创意,尽管当时他们不晓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但是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显示了这一巨大的优越性。
应当说,1949~1957年不仅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期,而且也是从有计划管理的混合经济体制向计划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20还是新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52~1957年期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2%,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9.8%,不过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要低得多,仅为3.8%;21中国GDP(1990年国际美元价格)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950年的4.6%提高至1957年的5.5%。22这一数据证明,当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还是适应中国的发展阶段的,也是相当成功的,尽管它还有许多弊端以及历史的局限性。
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新概念,他指出:“我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商品生产部门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生产?无非是怕资本主义。”“不要怕,我看要大大发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23这成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党的十四大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思想的历史来源。
由于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和中国现实国情条件限制,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潮影响,对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辩证认识和改革设想并没有能够有效贯彻和落实,相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从限制市场经济到基本取消市场经济,只在部分地区保留了十分有效的集贸市场。不过在19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为了迅速提高有效供给,我国采取了一些应急的措施,允许“地下工厂”存在,在农村推行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即“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包产到户”,“自由租地、自由贷款、自由雇工、自由贸易”,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有限度地引入了市场的力量。24这是极其特殊条件下极其短暂的市场经济。尽管这一农村改革后来被扼杀了,但还是留下了历史记忆,也成为1978年之后农村改革的重要思想和实践源泉。
在1961~1964年期间,国家计委提出了多元性的计划管理:指令性的、指导性的和参考性的。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事业实行直接计划,对集体所有制的农业和手工业实行间接计划。25
第二个阶段是1978至1992年。这一时期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不断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基本趋势是引入市场因素,利用价值规律,同时大幅度地缩小计划的范围。
1978~1992年,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动、全面开局阶段,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26同时开启了新中国第二个黄金发展时期。如何认识计划与市场,是这一时期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