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如何理解“两只手”优于“一只手”(8)

——中国政治经济语境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小结:“两只手”优于“一只手”

从广义的生产力角度来看,政府与市场是存在社会中的两个主要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单纯依靠政府的“无所不能”,或者单纯依靠市场这一种“万能药”,都无法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我们既要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方面、不同作用、不同优劣,又要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对立方面还可以转化为统一方面。这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唯物辩证法。如果我们把一个经济体比作一个人,那么有政府和市场的“两只手”比只有“一只手”好,即“两只手”优于“一只手”。历史经验也表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开始就不同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简单地从“一只手(计划)”转向“另一只手(市场)”,而是转向了“两只手”,即混合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两只手”的优势,也要避免“两只手”的劣势。正如张高丽同志所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政府是看得见的手,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51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此次全会《决定》就是要搞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协调配合,在明确政府之手是服务于市场之手的基础之上,更要认识到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简单的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的作用少一些,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不同地区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在有些地区,市场发育不够完全,政府的作用可能多一点,也是适当的,但如果政府过度干预或直接干预微观经济,可能就有问题了。怎样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是一门重要的政治艺术和治理艺术。

正是在这两大互有联系,又互有区别的发展脉络中,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既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又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

那么如何用好这“两只手”?大体上有两大原则。

一是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各发所长。市场之手在资源配置、有效竞争、激励创新、以价格杠杆调节供需方面具有极强作用。但另一方面,市场也是“掠夺之手”,在资本逐利性的推动下,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市场主体极端追求个人利益也会对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乃至环境利益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在一些领域,必须管住市场的掠夺之手。而政府之手在组织有效市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的硬件投资和对公共卫生、教育、知识、信息的软件投资,促进各类市场资源更有效率地配置。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保障宏观经济稳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保障民生,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遏制地区发展差距。但另一方面,政府也存在过度干预市场,从政府主体出发,获取或掠夺经济利益的冲动。因此必须要让这两只手在应该发挥作用领域扬其所长,在不应涉足的领域避其所短。

二是以透明公开的秩序监督“有形之手”,保障“无形之手”。对于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都需要以公开透明的秩序管理进行监督,即以制度的手段约束两只手。只有通过可预见的公平制度,才能够使得两只手都在阳光下运作,避免潜规则等破坏既有的良性局面。

总之,我们应当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两只手要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两只手都要硬,“两只手都要活”。“两只手都要硬”,是硬而不僵,更加尊重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只手都要活”,是活而不乱,充分发挥“两只手”各自的优势,有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避免或减少各自的劣势,也有相互制衡、相互对冲、相互抵消的作用。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所印证的卓有成效的中国经济治理经验,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唐啸协助整理)

注释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15日电。

2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28~229页。

3毛泽东在1949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一方面不要以为新民主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不是向社会主义发展,而认为是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向资本主义发展,那是极端错误的……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必须谨慎,不要急于社会主义化。”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4页。

4《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0页。

5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第229页。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8页。

7、8、9武力主编:《中国发展道路》(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21、851、843~844页。

10武力主编:《中国发展道路》(下),第851、912~914页。

11武力主编:《中国发展道路》(下),第851、922页。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24页。

13《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1954年9月15日,载《刘少奇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4页。

上一页 1... 5678910下一页
[责任编辑:樊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