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和建议:如何更轻松地老去
年轻群体大多刚开始工作或工作不久,经历了就业的残酷竞争,开始独自生活,甚至已经承担起了组建、维护家庭的重任。与年长者相比,他们事业尚未取得显著成就,收入相对较少,未来的不确定性较多。而与年少者相比,他们已经离开父母的荫庇,开始独立承担生活的压力,经历了工作、爱情、生活等诸多方面考验;在精神上度过了青春时期的呐喊与迷惘。这一群体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一起成长,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父辈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逐渐不再适用。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使大量学生进入了大学校园,但也带来了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养老、医疗制度的不完善,也使18~35岁这一群体未来的老年生活面临着种种不确定性。
养老焦虑恐将长期存在。当现在的这批年轻人步入老年,谁来照顾他们?“政府来养老”和“养老不能靠政府”这两种声音到底哪一种可信?在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保障力度尚不充分,且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快的情况下,养老焦虑恐怕会逐渐加深。总的来看,假如人均养老资源(资金、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等)长期匮乏,并且缺少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的话,养老公平问题恐怕会越来越尖锐。
从制度上消除公众的养老顾虑,解决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发现,对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制度的信心会显著影响青年人的晚景预期。因此,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振公众对社保体系的信心,解决公众对养老制度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与普通职工在养老保障方面的福利差别是当前社保体系受争议的焦点。在本次调查的另一部分,我们问及受访者:“在我国,与其他人相比,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能享受更多的养老福利,您对此怎么看?”结果显示,认为“非常不公平”和“比较不公平”的人分别占22.0%和44.7%。可见,多数受访者感到双轨制的福利差别并不公平。另外,调查显示,学历较高人群更加有可能因为养老考虑而移民国外。看来,解决当前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不仅是缓解公众养老焦虑的需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高层次人才流失。
关注老年人的文化世界,谨防老年人精神文化荒漠化。尽管中国有敬老爱老的传统,但似乎人们对老年人的文化世界关注不多,仿佛老年人就应该在低强度、低消费,或是怀旧的活动中寻找几许欢乐。或许年轻人感到这些老年人的生活索然无味的同时,也不禁会想象自己的老年该如何度过,因此更感忧虑。而在西方,尽管主流文化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为主,但是老年人的生活条件整体较高,并且有条件参与更多的公共活动,享受更多专为老年人这一细分市场群体准备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虽然我们现在远不需要为年轻群体在未来的老年生活担忧,但“受访者的老年生活预期受自身对于老年娱乐产业水平预期的影响”这一调查结果,确实应该引发我们对当下老年人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反思。一方面,政府应为发展老年文化休闲产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老年人市场前景广阔,兼具经济和社会效益,应给予更多关注。
(执笔:董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