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危机加速中国生态治理步伐
能源环境危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约束与新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能耗大国、第一碳排放大国。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14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发布的《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指出,中国的环境竞争力在全球133个国家中仅排在第87位,而且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能源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约束和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提出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其本质上是倒逼中国必须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与新经济发展之路。
能源环境危机倒逼中国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速发展期,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应对能源环境危机,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实施节能减排,修复生态环境。当前能源环境危机使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也成为倒逼中国政府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能源环境危机的倒逼动力使中国更加认识到,一个人口数量两倍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大国,要实现经济发展,破解能源环境约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战略。
生态文明为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导航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能源环境危机的压力,中国已经开始了对于新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探索。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新举措。到目前为止,在面对能源环境约束的世界性难题方面,中国已经开始站在新的文明高度,按照中国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智慧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的解决思路和方案,进而使得生态文明开始为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导航。
生态治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在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支持下,传统工业经济属于一种高污染的、成本外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必然产生生态环境污染的外部效应。而资源的有限性与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外化成本,恰恰构成了工业经济发展无法突破的自然边界。在能源与环境硬约束的背景下,提出生态治理现代化,既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空间和新道路。支持未来生态经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包括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是传统工业生态化的产业。传统工业是能源环境危机的罪魁祸首,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进行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再造达到循环经济所要求的“3R”标准。由于传统产业生态化是在缺乏新能源支持下的改造,对于传统工业造成的成本外化问题,只能是某种程度的改造,不会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所以必须在国家法律、标准、政策约束或激励下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产业生态化,仍属于外部治理的产业,是传统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性产业。
第二类是成本内化的新能源产业。所谓新能源产业,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生产新能源的产业、以及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新材料、信息技术产业等;二是使用新能源的产业,如新能源交通、新能源家电、新能源农业等。新能源产业是传统能源产业的替代,可以在运行过程中自行消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利用不可再生能源所形成的成本外化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能源产业才是满足生态经济要求的成本内化的产业。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先天的资源禀赋优势,还有利用新能源的低成本优势、市场优势,以及利用新能源的动力,因此,新能源产业是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产业升级的新型产业。
第三类是满足绿色消费的生态产业。围绕满足绿色、低碳消费形成的生态产业可具体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满足生态住宅、低碳交通、低碳家用生态电器的产业。人们对于生态化的住、用、行的需求将会带动新能源住宅、新材料、新能源供暖、新能源电器、新能源交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满足生态化的食品产业。目前以工业化、化学化方式生产的粮食和食品,不仅生产过程是一个高污染的过程,而且在消费过程中还可能带来许多食品安全风险和代价。因此,如何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化食品产业的发展当前就显得非常重要。三是满足健康休闲和精神需求的新型生态化服务业。这其中包括休闲旅游业、娱乐业、保健业等。满足低碳消费的生态产业不仅本身基本没有污染,同时,这类产业的发展对于目前不断膨胀的物质消费需求及高能耗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抑制或替代作用。
第四类是具有传统禀赋优势的文化产业。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中华文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所在。之所以将文化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因:其一,适应低碳消费、文化消费与生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在传统工业化浪潮下退出历史舞台的民间文化产业,呈现出了复兴大势。其二,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创意含量,以人工为动力,以文化资源为原料,是零污染、低碳型的生态产业。其三,文化产业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载体。例如中国民间手工艺与手工业产品,负载着中国乡村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遗产,是一种可以慰藉心灵、给人以真善美享受的文化产品。其四,文化产业不仅本质上是生态产业的一种形式,更是富民、养民的产业,其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
中国在全面系统地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展上述四类新兴产业,不仅可以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道路,为经济持续增长开发新动力,还可以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振兴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中国自身竞争优势。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进程中创造城市与农村、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均等参与的机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民生发展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增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