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考
面对这一议题,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志铭发表主题演讲;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主任牛凤瑞,美国生命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大卫·贝林,著名美籍华裔经济学家、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文贯中,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朱红文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谢志强教授,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导刘奇参与了主题讨论。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季军总结发言。
张志铭认为,老龄其实不是问题。在德国,并没有60、70岁的老人就不能工作了的说法;人始终在勤劳不懈的努力,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十九世纪下半叶,工业化的德国伴随劳动阶级老龄化而产生的物质需求逐渐成为一个政府不能解决的问题。1889年实施的年金保障法案中,年满70岁具有申请该保险的资格;这意味着70岁的时候工作能力降低,老龄保险就会来做相应的补充。到1920年经济危机后,由于工作减少,年龄门槛降到了65岁。这种观念告诉我们,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现象,我们需要通过调整法律而不是抗拒人口老龄化这个事实来解决问题。另外,他还指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核心追求其实是保障人性的尊严,就社会整体而言,老人政策的目标应该包括不同的层次来实现全公义社会这一愿望。
牛凤瑞指出,养老问题是诸多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将其置于整体的民生问题之中从不同的层次统筹安排才会更加合适。老龄产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同时包含老龄专用产品,以及设备,老人的保险,养老金融,养老地产等。作为朝阳产业的养老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政策层面应当保障其开放度,而非用太多条条框框加以束缚。
来自美国生命大学的大卫·贝林教授希望通过自己对脊柱神经学的研究为中国普及一种更具活力的健康理念;著名美籍华裔经济学家、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文冠中认为,在当前国情下要充分发挥市场对养老产业的积极作用,大胆改革。
谢志强教授从抽象的角度对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存在的十大结构性问题进行的深入的剖析和策略分析。他指出,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城乡老龄问题不平衡、养老服务技术性缺乏、养老服务主体分工不清、养老服务的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都是老龄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对新的问题和矛盾,仅仅依靠机制性的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构调整是关键。
朱红文教授认为,老龄化问题的探讨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观念更新的契机,让人们重新在“乡”中思索乡愁。对于养老模式的探讨,有居家养老、社会机构养老;而居家养老这些概念并不只是一种国家战略,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作为我们生命依托的家的保护。
刘奇教授指出,首先应该从宏观层面谋划国家战略思维,即运用新技术,搭建全国养老智能云平台。云平台智能养老是可以应用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异地养老等方式并能够将各种养老结合在一起,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立体的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使养老服务更安全、更便捷、更健康、更舒适,更可以降低养老成本,提高养老效率。
季军副会长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希望中国老龄产业创新发展高层论坛持续开展下去,全面汇聚来自理论与实践的更多经验、更多智慧!中国黄河文化发展研究会,今后也将持续关注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支持我国的老龄事业,为我国老龄产业的加快发展、老年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加快构建,尽微薄之力。
对于本次论坛会议的更多精彩观点,近期人民论坛杂志、《国家治理》周刊将会陆续刊登,敬请关注人民论坛网此次论坛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