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理论动态 > 正文

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2)

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选择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适应老龄社会的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设法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这是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推进多元化养老模式。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模式包括三大类型:第一,家庭养老,这也是传统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主要由有血缘、亲缘关系的家庭成员提供赡养服务;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同时也享受社区老年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类社区养老服务和上门养老服务,其实质是老年人居住家庭化、社区服务社会化;第三,机构养老,即社会化的养老模式,老人集中居住在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康复机构、临终关怀医院等),享受全方位的供养服务。上述三种模式并非中国特有,但中国的特殊性在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提前快速爆发,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非常有限,应对更加困难。因此,三者不可偏废,需要协调发展。

促进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面对超快速度、超大规模、超高水平和超级稳定的老龄社会前景,我们必须整合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多方面力量,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家庭养老的主体是老年人本身和家庭成员,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和现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现代社会化养老的诸多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家庭养老的补充和更新,是对正在日渐衰落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一种强化,社会养老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养老。同时,家庭养老也是大部分老年人的意愿和现实选择。况且,住房改革以来,中国八成的老年人拥有自己的住房,这也成为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化养老的主体是市场和政府,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构想,应厘清政府和社会在养老领域的责任和义务,更多地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着力巩固家庭养老地位,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

倡导助老和养老结合新理念。“养老”在传统文化中释义为奉养老人,为老人供给生活资料或日常照顾,使年老者闲居休养。可见,养老更多地把老年人视为社会和家庭的被抚养对象,是消极的被照顾者。“助老”侧重于对老年人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协助,既包括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其他群体、不同代际、亲友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也涵盖了友好生活环境、宜老环境的塑造。在“助老”视角下,老年人是社会的继续贡献者。“助老”充分体现老年人并非社会包袱,是充满生机的社会财富,是社会生活主动参与者,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富有生产性的社会群体,这些体现了积极老龄化的核心价值。“助老”的基础是中国九成以上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特别是低龄老人和中龄老人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他们有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和家庭活动,只要得到一定的帮助,即可实现生活上的自我管理。

(作者为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导,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