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笔者通过了解我国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分析提升文化传播能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索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使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关键词】文化传播能力 软实力 意义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完成提高软实力的战略任务,必然要求提升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这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领域必须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
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的重大意义
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对于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曾经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①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对我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加深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优秀现代文化的熟悉和了解,增强国家和人民共同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为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发扬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有利于增强我国价值体系与制度力量的感召力,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向全世界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柔性塑造与传播,增强我国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投射和相互流通,使世界在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充分认同中国和平崛起、文化多样发展的大国形象,使我国在获得国际社会肯定和认可中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
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支撑。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是党和政府不断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为推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进步,提升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质提供有效支撑。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文化引领能力,有效利用先进的文化武装人、教育人、激励人,引领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断凝聚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全面提升文化供给能力,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全民文化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促进更多的文化精品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有利于全面提升文化竞争能力,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积极开发各类文化资源,努力在优势文化产业领域培育竞争实力,在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打造优秀品牌,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需求。
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展现当代中国优秀文化,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伟大成就,是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打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西方文化霸权,使各国人民更加认同我们的主流文化、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有效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广泛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思想;有利于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现代传播方式,积极打入国际主流媒体,不断拓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途径和渠道,展现当代中国崭新的文化形象,推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传播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因素地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文化传播效果与文化建设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一是舆论引导能力较差。国内多数主流媒体习惯于同时、同步、集中报道我们党和政府的理论方针政策,这种长时期临战、应战状态,使我们的传播行为带有一定的应急色彩和短期效应,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久而久之,广大受众对这种集中、应急的宣传方式产生抵触情绪,造成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不佳。
二是文化传播方法有待提高。一些媒体往往习惯于运用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和命令式、结论化的传播语言,不考虑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使得我们的文化传播显得生冷假硬、枯燥刻板,直接影响到文化传播受众的认同感和信服度。三是主流媒体综合实力不强。当前我国新闻资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实际影响与我国在国际上的实际地位很不相称。在互联网信息中,90%以上的国际新闻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通讯社垄断③,在世界文化传播格局中我们的声音相对较弱,缺少话语权。
文化传播观念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文化传播观念也不断更新,以人为本的传播意识不断增强、“市场导向”观念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仍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宣传,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文化传播的“宣传色彩”过重,对思想性和人文性重视不足,在人们关心的其他方面少有作为。
二是文化传播“只报喜不报忧”,与人民群众要求真实全面的知情权不相适应。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发展失衡、贫富悬殊等负面信息习惯于采取封闭式、“捂盖子”的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不仅令人生疑,而且容易引发群众的逆反心理,削弱了正面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是文化营销意识淡薄,与文化传播“市场化”趋势不相适应。忽视对思想内涵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产品进行有效包装和市场化运作,能够席卷全球视野的著名文化品牌、公司企业、文体人物或影视作品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极为有限。
文化传播中的无序化问题对当前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宣传文化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拓宽,文化立法和对文化传播进行依法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无序化问题有所凸显。一是文化传播中功利化倾向严重。个别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无视国家法律和党的新闻纪律,置职业道德于不顾,为片面追求收听收视率、发行量,捕风捉影炒作负面新闻,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是在文化传播中“跟风”现象严重。不少文艺创作背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内容集中在争夺“权谋”的智慧上,“官本位”思想严重;一些影视“大片”,用巨额投资堆积的宫廷奢华与视觉盛宴,强化着皇恩浩荡的观念,给我国的民族形象、国家形象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一些综艺娱乐节目内容、形式趋同,不仅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反而使各类大众媒体的受众不断流失。
三是部分文化传播内容格调低下、庸俗媚俗。文化传播中泛娱乐化倾向明显,甚至出现“娱乐对文化全覆盖”的错误观点,各商业媒体宣传娱乐明星的各种新闻铺天盖地,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关注却很少;恶搞“红色经典”、调侃民族文化经典、诋毁丑化英雄人物等媚俗化现象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