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对策建议
文化传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影响力,决定了文化软实力。只有积极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才能使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把提升文化传播能力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升文化传播能力是现阶段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必须积极把提升文化传播能力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全方位的文化传播战略,明确文化传播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指导和推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扩大文化影响力。一是要明确文化传播战略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加强对西方文化心理战的预防。二是要丰富完善文化传播战略的内容体系。积极确定文化传播战略的发展定位、总体布局和战略重点,根据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传播战略,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有机统一起来,控制国际文化传播的趋势、影响力和国内文化传播的倾向、调控力。三是要增强文化传播战略的操作性。可以借鉴北欧“一臂间隔”的有益经验,在文化政策制定机构与执行机构之间成立一个固定的专家委员会,重点审核文化战略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建议设立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研究院,深入研究如何既继承自身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又恰当吸收全球各种文化精华,营造国际化的文化气氛与文化感情。
深入研究和把握文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文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诸多的复杂关系,必须积极研究文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注重整体把握、协调发展,形成文化传播各要素的相互促进与良性互动。一是要把握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采取受众熟悉的传播手段,运用受众熟悉的语言,积极发现受众关注的内容,贴近受众对文化传播内容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形式多样地进行文化传播,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二是要善于运用文化传播品牌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努力转变传统观念,积极树立文化传播的品牌意识,不仅要注重文化传播的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功能的属性,还要注意到文化传播的品牌效应和商业属性,利用鲜明和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开展传播。三是要运用符合国际市场的运作方式传播中国文化。更多地借助通晓国际文化市场和运作的国际化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对影视广播、图书出版、文艺演出等多形态的文化产品进行国际化的现代包装,使文化产品凸显中国特色。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传媒进行文化传播。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益加深,必须顺应新形势,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先进技术,运用电子图书、手机报刊、网络视听、移动电视、在线娱乐等新兴传媒传播先进文化和中华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能力。一是要针对现代科技和传媒的便捷性,开展全面高效的文化传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极快的传播速度,在短时间内将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迅速传播给受众,极大地提高各种文化的传播速度和效率,使文化瞬间即可传遍各个角落;加深和扩大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在引进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更重视和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输出,运用动态的文化保护方式,将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整合为可共享的反映优秀中华文化的数据库,扩大中华文化的知名度和覆盖面。二是要针对现代科技和传媒的互动性,开展平等双向的文化传播。积极提供大众参与讨论、发表感想、献计献策的网络平台,运用论坛、博客、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为人们平等交流文化提供空间,开辟广大群众参与文化传播的新途径,提高每一个人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过去那种“我说你听,我打动你”的单向文化传播模式。三是要针对现代科技和传媒的海量性,开展丰富生动的文化传播。积极丰富文化传播的内容,加强对海量文化传播内容的归纳与整理,增强海量文化信息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文化传播选择,让人们受到更多的文化传播熏陶。
切实做到文化传播体现人性化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文化传播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充满人性化的传播。一是传播方式要实现从自上而下的强制、灌输到平等的沟通、交流的转变。积极进行意识形态传播话语和形式的创新,让受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文化宣传,多频率、多形式、多层次紧贴人们的文化需求,捕捉文化传播中的精神亮点,挖掘其中的思想道德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二是传播取向要从以政治宣传教育为目标向人文关怀式的文化传播转变。坚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第一信号,根据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设计不同的文化载体,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在“文化提高”上各得其所,在“文化享有”上各取其利。三是传播对象要从单一指向高端人群向服务大众转变。文化传播不仅是高雅的精英文化传播,更要面向大众、接近群众,寻求大众参与,积极培育人民群众的平民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力争在面向市场中谋发展,在服务群众中求效果,积极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通过市场运作为文化传播注入新的动力。提升文化传播能力需要遵循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优化配置、挖掘利用各类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的积极带动,为文化传播注入新的动力。一是要积极优化文化结构和布局,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集中区,建设重点文化产业带,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二是要通过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努力在优势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强大竞争实力,在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打造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形成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区块,发展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三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必须“内知国情,外知世界”。④建设好文化业务和经营管理两支队伍,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文化品牌,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链,努力培育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我国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注释】
①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2页,第104页。
③李佩:“新时期我国对外传播对策分析”,《新闻界》,2005年第4期,第119页。
④赵启正,王永亮:《传媒精神》,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