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专题研究 > 正文

如何构建服务群众的常态化机制(3)

探索“服务为民”的内生化路径

中共大理州委常委、宾川县委书记 岳黎松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聚焦“四风”,查找出许多问题。可见,在党内党外,触犯“四风”红线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依然突出。要从源头上有效遏制“四风”问题,还需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将不敢犯变为不愿犯、不能犯。

跳出“亡羊补牢”的惯性思维

对破坏群众路线的许多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中央曾数次开展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虽然每次内容和形式不同,但实质上都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可每次学习教育活动结束不久,部分党员干部就回归原来状态,“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仅进一步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信,而且也降低了党员干部的公信力。究其原因,虽与少数党员干部思想素质低有关,更主要的则在于一些地方对待学习教育活动“一阵风”和“三板斧”的态度。能否跳出这种出现问题,然后“亡羊补牢”,(这些党员干部)试图借助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暂时解决问题的老套路呢?我们与其在错误发生之后再采取措施来弥补,在作风腐化之后才进行整改,不如在之前就进行防范。试想,如果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并切实执行,使易发生问题的党员干部找不到“漏洞”,无能力、无条件去违背群众路线,岂不比出现问题后再去苦思对策、谋求解决办法更有效!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党员干部与群众联系更为密切,互动更为频繁,面对群众工作对象多元化、群众诉求多样化、群众工作环境复杂化等一系列新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跳出“亡羊补牢”式“补”了又“坏”的惯性做法,建立“未雨绸缪”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长效机制,推动群众工作常态化,从源头上遏制“四风”问题的产生,在过程中防止“四风”的蔓延。由此,在解决好既有问题的前提下,今后我们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防止问题产生和病变上,而非任由问题出现,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解决问题。

建立健全长效监督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列举了“四风”问题的25种表现,中央活动办梳理了37条,省、州党委结合实际进行了细化,对各层级、各部门、各领域表现出的“四风”问题一一进行“曝光”。各级领导干部结合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提出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照中央、省、州列举的“四风”问题表现形式进行大排查、大清理,主动揭短亮丑,着力挖掘出现已久、隐藏较深,长期损害群众利益,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打破官场“潜规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净化党风。将新发现的作风问题扑灭在萌芽状态,将有可能出现的作风问题捕杀在孕育阶段,具体做到了以下两点:

其一,建立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四风”。一切正确的思想意识皆源于实践,实践的主体是群众,我们各级党员干部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群众中来”。我们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深入到人民群众中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建议,聚集人民群众的智慧,寻找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通过建立联系服务群众的机制,推动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常态化,及时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化解民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取得群众信任,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支持。宾川县自2013年10月开始探索实践人民群众评议干部工作以来,全县共收集民情民意事项1989件,汇总分析后部门交办588件,县级交办督办37件,办结443件,群众评议满意421件,满意率达到95%,促进了干部转作风、干实事,同时也让干部有了为群众办事慢不得、等不起、坐不住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有效减少了“四风”问题的产生。

其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修补制度漏洞,约束党员干部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深刻研判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连续出台“八项规定”系列改进作风规定,完善了系列巡视、监督、司法、信访等工作机制,既从国家层面改革和完善制度的顶层设计,又从改进和整治党员干部队伍作风过程中进一步凝聚力量,释放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提振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在中央精神指导下,我们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机制的同时,注重增强监督实效。通过抓实党务政务分开,用有效的手段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运行,以此来保证权力运作的透明度,防止出现“暗箱操作”和“潜规则”。同时,通过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细心受理群众诉求,及时解决群众问题。宣传文化部门和新闻单位注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抓宣传、造氛围,通过新闻热点的追踪和典型报道,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健全和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常态   群众   机制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