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文化”破解老城区生态难题
中共南京秦淮区委朝天宫街道工委书记 张振荣
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指针,深挖区域文化底蕴, 破解老城区生态治理难题,初步探索出以“微文化”打造“诗意栖居”的发展思路。
立足实际,探索“微文化”模式
城市生态治理差异性强,必须充分研判本区域生态条件。街道正反两方面的生态基础都很突出。一方面,街道人文底蕴深厚,是南京文明的发源地,现有文物普查点近百处。辖区内有朝天宫、汉西门、建邺路3处大型市民生态文化广场,“幸福之树”香樟树密度居全市之首。居民生活幸福指数高,现有百岁老人14人,占常住人口密度居全市第一。另一方面,街道是典型的老城区,受历史原因影响,现有棚户区15个、老旧小区143个、背街小巷96条、城市河道2条,部分地段“脏乱差”问题突出,存在占道经营多、流动人口多、绿化水平低、宜居程度低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2)》提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强化公众参与,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的生态文化。《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提出,要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提升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服务功能,塑造古都特色和现代文明交融的高品位城市形象。
上述论述,充分表明了中央和省市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为街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武器。
街道在领会中央和省市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基础上,立足区域人文底蕴深厚但部分生态矛盾突出的实际,结合先期提出的“南京朝天宫(国际)文化特别社区”概念,形成了建设“南京老城人文绿都示范街道”的工作理念,建构出“微·线·片”的完整组合。线是街巷,片是板块, 包括中国江南七十二坊、朝天宫古玩艺术街区、越界广电梦幻城、朝天宫历史文化街区、评事街历史风貌区、仓巷文化商业街区和七家湾民族风情街区等十大版块。微是重点,以微型文化景观为载体,以传统文化和生态教育为内容,探索“微文化”生态治理模式。
多维共进,编织“微文化”网络
“微地名”传承城市血脉。街道辖区现有背街小巷96 条,部分小巷存在垃圾私堆和污水散溢等不良现象。但调研发现,这些街巷其实是城市文化的鲜活载体,大部分都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悠久历史,蕴藉着丰富深刻的人文典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为此,街道从生态面貌较差的地段入手,有步骤地清洁、整修并安装微地名牌。“微地名”以故事方式呈现,注重严谨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地名故事均由街道主要领导牵头搜集和审定。微地名突出生态功能,在地名牌附近铺设草坪,种植绿竹,修建低篱,改造周边空间为优美立体、可亲可感的生态景观。对暂时来不及设置地名牌的地段,一律先行绿化,为后期做好铺垫。街道还发动社区党员和积极分子, 结对认领“微地名”,负责日常管养和环境维护。
“微文化街区”创意生态视觉。街道辖区内居民小区众多,且多数为老旧小区,即使部分商品房小区,也存在周边环境较差的问题。为此,街道利用现有公共空间,在尊重城市肌理和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建设微型文化街区。“微文化街区”遵循“依楼筑景、依院修景、重微求实”思路,大量使用循环回收的建筑废料,50米可以建,100米也可以建,完全依托小区结构,不占用干道资源,不影响居民出行。“微文化街区”充分结合小区实际,提升创意针对性,如针对朗诗·熙园小区周边党政机关和国有金融单位, 设计了“唐宋八大家·醒世警言墙”。
“微博物馆”拓展精神家园。街道发动辖区内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利用现有建筑闲置空间,打造出“500米微博物馆矩阵”,使辖区居民每500米就能邂逅一家主题鲜明、展陈精美、绿色环保的微型博物馆。“微博物馆”坚持生态理念,不对建筑做工程改造,仅利用现有墙壁、走廊、楼梯、地板、窗帘、桌布或橱柜进行展陈,如设计文化窗帘或桌布,制作生态墙绘或地绘,同时对居民遗弃或拆迁遗留的废旧物品进行创意改造,制作生态展品。目前,街道已建成并免费开放评事街社区“可园史志馆”、七家湾社区“民族之家馆”、冶山道院社区“冶山印迹馆”和汉西门社区“石城之印馆”等社区特色馆;第五中学“人文艺术馆”和石鼓路小学“儿童版画馆”等校园特色馆;南京当代创业者博物馆和朝天宫派出所“民警特色馆”等行业特色馆。此外,街道还协调驻地专业博物馆不定期对市民免费开放。目前,街道辖区内共有博物馆17家,其中微博物馆14家,平均每0.7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而世界上博物馆密度最高的城市伦敦为每3万人一家。未来,朝天宫街道的“微博物馆”将拓展至50家。
“微文化墙”营造诗意氛围。街道辖区部分沿街围墙长期饱受“牛皮癣”广告困扰,既影响生态面貌,又破坏宜居环境。为此,街道在增设“广告墙”,增加小广告合理出口的同时,将沿街围墙创意改造为微型文化墙,从根本上压缩“牛皮癣”张贴空间。在载体方面,“微文化墙”以长幅展板为主体,辅以中式纹框,覆盖有机玻璃。有机玻璃保护展板不受雨水侵蚀,当被贴“牛皮癣”时,也易于清洗。在内容方面,“微文化墙”主要展示辖区美景、历史照片、名家书画、古代诗词和宣传口号。为了丰富展陈,街道主要领导牵头,大量查阅文献,整理出近200首关于朝天宫地区的名家诗词、近50幅历史照片和百幅春夏秋冬风景照片。街道不断升级“微文化墙”,从大香炉的1.0版,到仓巷的2.0版,到丰富路的3.0版,再到鼎新路的4.0版,昔日“牛皮癣”墙愈加焕发为城市文化新景和街道人文名片。
“微媒体”挖掘碎片时间。街道认真学习传播规律, 主动适应接受习惯,瞄准居民碎片阅读时间,借鉴“O2O” 理念,推行“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宣传路径。一方面, 推进线上传播,开设了名为“美丽朝天宫”的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运用网络语言联动宣传,将生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大道理,转化为好懂、好记、好传播的微故事、微漫画与微资讯;与上级单位、兄弟机构和知名媒体的认证微博积极互动,扩大宣传半径,提升宣传效能;鼓励辖区居民通过“微媒体”渠道,合理表达生态环境诉求,联动街道部门和社区,及时处置反馈。另一方面,创新线下传播,在巩固传统宣传阵地的同时,选择条件成熟的社区、学校、企业和其他重点单位,有步骤地设置“微电视台”,既传播主流资讯,又定向开展生态和文化宣传。
内涵发展,推进“微文化”建设
城市是复杂系统,城市生态治理永无止境,要动态推进老城区生态治理,满足群众不断提升的生态需求。一是要区分重点。优先选择生态矛盾严峻、人居环境较差、群众意见聚焦的区域地段,将民情转化为动力,不要将民意拖沓成矛盾。二是要系统推进。以重点地段治理带动非重点地段治理,培育治理典型,形成示范效应,推进生态“微文化”建设全街覆盖,坚持统一标准与个性设计相结合。三是要动态治理。要加强对全域尤其是重点地段的生态面貌监控,加强对各类生态文化景观的管养维护,以制度保障治理成果。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生态治理的珍贵资源, 要不断深化文化与生态耦合,整合推进“文气”治理。首先要坚持文化引领。深厚人文底蕴是古都南京的标志,也是美丽秦淮的底色,朝天宫街道作为南京中心城区和秦淮文化承载地之一,理应将文化生态治理发扬光大。其次要整合文化资源。朝天宫地区文化资源深厚,不怕不够挖,就怕挖不够。要深入研究本域文化,主动对接高校和文化团体,借力文化产业和专业学者,敢于对标国内外最先进理念和最前沿做法。最后要彰显“微”特征。要接文化地气,穷尽本域历史,不生搬硬套;要人人创意,用好最不显眼材料,巧用最被废弃材料;文化生态不能求大而全。
城市是居民的城市,生态是群众的生态,推进城市生态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动和依靠社区与群众。第一要耐心倾听居民意见。街道作为基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与群众距离近、接触多、联系紧,要听得进批评意见,容得下尖锐意见。第二要科学研究居民反馈。中立反馈是衡量工作成效的科学途径,既要被动地倾听意见,更要主动了解反馈。要探索常态化机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科学搜集和研究居民对生态治理和文化生态治理模式的反馈,在适当范围内公布反馈结果,有针对性地完善工作。第三要始终发动居民共建。要发动居民尤其是党员、退休职工和青少年积极参与生态治理,完善志愿者参与模式,尊重居民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千方百计地引导和呵护居民的参与热情,形成“我的家园我守护”的良好氛围。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城市文化生态治理既造就人居秀美,又培育人文大美。朝天宫街道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辖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下,不断完善“微文化”治理模式,坚持改善生态与传承文明相融合,努力为人民群众打造“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