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专题研究 > 正文

国际化大都市的社区安全治理(2)

——北京东城国际安全社区建设状况调查

延伸阅读

国际安全社区的起源及其在北京的实践与发展

国际安全社区的起源与建设概况

国际安全社区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9年在第一届世界预防意外事故及伤害大会上提出的,指建立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其基本准则涵盖组织机构、预防计划、预防项目、伤害记录制度、评价方法和活动参与六个方面,涉及交通、工作场所、公共场所、涉水、学校、老年人、儿童、家居和体育运动九个方面安全指标,强调“任何人都平等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利”。安全社区建设在伤害预防中的显著作用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全球国际安全社区建设发展迅速。到2014年,全球已通过认证的国际安全社区约336个,其中,我国大陆地区68个。

2002年,国家安监总局引入国际安全社区理念,结合中国社区特色,提出了“全国安全社区”的概念,增加了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防灾减灾三方面具体指标,并委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国际安全社区促进中心)具体负责。

截至2014年8月,我国已命名全国安全社区491个,其中企业社区30个,大连市全市创建,原北京西城区等23个以区县为单元整体创建。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我国最近建成的345个全国安全社区2013年比2011年各项事故发生率均明显下降(见表1)。

(7ALGEYF$6@W$QRJT%1GHVQ

 

国际安全社区理念在北京的实践与发展

国际安全社区的概念引入我国以后,结合了中国国情,融入了中国特色,产生了全国安全社区、市级(北京)安全社区等新载体,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安全社区建设注重“安全”与“健康”,蕴含了更多人文理念;我国的安全社区重点强调“安全”,国家级、市级安全社区都增加了自己的特色指标,内容更丰富;二是国际安全社区是非政府组织和居民的自觉行动,政府仅起支持作用,我国是政府主导、党委领导的行政行为,主要领导的思路和决心是决定单位能否创建成功、能否持续改进的关键;三是创建单元从国外的社区变成城市的街道,并扩展到整个城市、农村的乡镇、大企业、物业公司、经济开发区、农垦社区等,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四是创建资格从满足条件即可直接申报国际安全社区逐渐化为市级、国家级、国际三个层面逐级申报,不得跨级,创建国际安全社区的最短时间从1年延长为3年。

2004年,北京市率先在朝阳区亚运村、麦子店等4个街道开始安全社区创建试点,2006年,扩大试点范围。2009年,北京市根据国家安监总局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制定了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的基本指标,该项工作也从市民政局负责转为市安全监管局牵头,并委托北京市安全生产协会具体负责。2010年,市安全监管局会同市社会办、市民政局等7个部门成立了北京市安全社区建设促进委员会,制定了评定管理办法和基本条件,全面展开北京市安全社区建设。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大都市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