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方面
农业生产中化肥等投入品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施肥强度有增无减,而化肥的利用率较低,很大一部分进入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除草剂、杀虫剂的投入强度也很大。
农村规模化污染防治任务日益艰巨。广大农村规模化养殖场越来越多,由于缺乏污染处理设施,污水、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对周边水域、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也严重影响周边的空气质量。
由于耕作方式、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不匹配,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认可度不足,将其任意堆放或者露天焚烧,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此外,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呈现加重态势,并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破解三方面问题的政策性建议
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促进乡村治理工作。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实现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同时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设计不同的治理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建设方面,尤需如此。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同等地位的“山区发展战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根据区域实际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产业惠民,充分发挥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时,基层政府应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与农民一起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调动农民管理的积极性。
对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须及时调整。强化监督机制,确保投资达到预期效益。与此同时,调研还发现,很多山区乡镇办公楼始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现已成为危房。建议国家在推行危房改造政策中,将已属于危房的乡镇办公楼也纳入其中。
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等回收机制。制定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奖励办法,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农药经营销售企业在包装物回收中的作用,以部分补贴的形式鼓励其负责回收,并由有资质的企业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加强对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不同区域生态基础不同,基础设施状况也不同,应实事求是,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实际工作者,研究适用于不同区域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以供不同区域进行选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