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四个原则 打造首善之区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政府部主任 刘壮
《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四个基本原则”发展慈善事业新格局,力争至2020年慈善事业对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有力补充,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政府推动、社会实施、公众参与及专业运作中,充分发挥慈善事业扶贫济困、改善民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效应,河南省林州市紧紧抓住四个原则,向着打造首善之区的目标,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林州市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红旗渠的故乡和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经济实力在河南省118个县(市)中位居前列。但县域内地形多丘陵,城乡之间贫富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状况长期存在。全市共有城乡低保人口42438户60787人。另外还有残疾人口超过六万人,因重大疾病或伤残丧失劳动能力者近三千人。困难群众多、分布散、需求复杂,仅靠公共财政无法解决所有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为此,2010年,林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市慈善总会,截止目前已先后发放救助善款1.25亿元,受助人数达到29.6万人次,慈善救助规模和效果位于河南省前列。在近五年的持续探索中,“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坚持自愿、鼓励奉献”这样一套环环相扣、层层驱动、多方协同的机制化慈善模式已初见成效,“看得见、摸得着、能借鉴、可复制”的“林州慈善模式”让林州市荣获了“中国公益慈善六星级城市”等荣誉。慈善,已成为林州市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突出扶贫济困:“安老、抚孤、济困、助医、助教”以点带面
引导慈善力量参与民生保障,应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入手。优先发展扶贫济困领域,与政府的社会救助形成合力。在过去的五年中,林州市以“安老、抚孤、济困、助医、助教”作为慈善工作的五个重点,“以点带面”聚集力量,着力解决困难群众最紧迫的需求。
以扶贫济困为依托,逐步完善慈善社会服务。扶贫济困是慈善事业的重要领域,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的需求是慈善力量参与保障民生的重要特点。而准确定位与发现群众需求是做好慈善工作的起点。林州借助慈善力量的关键在于调动公众参与,而公众的参与在于其对内容和方式的认同。在县级市慈善事业发展初期,聚焦扶贫济困领域,易于凝聚公众力量,解决实际问题,奠定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同时,相对于慈善事业的其他领域,扶贫济困在政府系统内部的社会救助体系也较为成熟,信息、实施、保障等配套措施均相对完善,易于与政府相关工作进行对接,有利于形成合力。在此基础上,林州市以“人人可慈善”的理念为核心,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广泛拓展慈善社会服务活动方式,义拍、义卖、义诊、义演等已深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以“节会”慈善激活公众参与,将慈善打造成补充民生的有效载体。慈善贴近公众需求、切近民生,因为汇聚民间力量,也最能把握社会热点,把握工作重点。林州市在汇聚社会共识的基础上,以市慈善总会为枢纽,坚持高起点运作、高规格推动、高效率募捐、高频率活动、高格调宣传,将慈善“正气”沁入社会的主流风气,嵌入群众的生活,专业义工队伍1.5万人,占城镇人口的8.25%,并依托“节日”集中开展慈善救助。在日常以需求为导向的临时救助基础上,林州市以“节会”为平台,救助特定困难群体。例如,四月“助残日”,帮扶贫困残疾群体;“五一”劳动节,救助困难劳模等。在扩大慈善救助效果和影响力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慈善融入“节会”、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坚持改革创新:以慈善信息网衔接政府工作网,创新“网格化”机制
创新“网络化”运行结构,理顺慈善工作机制。林州市结合自身特点,大力推进基层建设,将建立和完善横纵双向的三级“网格化”结构作为工作重点,以慈善总会为核心建立工作网络,创新机制激活慈善与政府行政的衔接通道。横向上,慈善总会在全市20个乡镇、街道,以及教育、卫生、供销系统和农村信用联社、住建局、监管局等市直机关单位建立了慈善分会;纵向上,在571个行政村、居委会,582所学校建立了慈善工作站。与此同时,推动建立、健全各级慈善机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有章可循、有序工作。在此基础上,各级各类慈善机构结合自身工作情况,开展慈善活动,保持慈善机构活力,如各级学校慈善工作站将慈善与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开展“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等活动,学校参与率100%,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依托“网络化”的慈善信息,衔接政府工作网。信息互通、工作衔接的基础是有通畅的信息传递机制。基于慈善机构工作网络,横向上各机构互通信息、协调资源、支持慈善事业,纵向上垂直分布在基层的慈善工作站发现困难群众需求、组织慈善活动、宣传慈善文化,最终各个网络节点上的信息被汇集到市慈善总会,并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负责综合协调资源,与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合作,同时由相关部门提供和核实相应的救助对象信息。在政府救助规则的盲区,特别是对救助“边缘”群体和事实困难群体,实现了慈善与政府社会救助互为补充、互相衔接的局面,为城市民生发展拉起了一张牢固的安全网。
确保公开透明:“透明慈善”的“软实力”
打造慈善的“透明口袋”尤为重要。公信力是慈善事业发展之本,这就始终要求慈善组织将保证公开透明放在发展之首,完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林州市慈善总会根据相关规定及要求切实履行信息公开责任,建立“两台一报一刊一网”立体化信息透明网络,实行24小时限时公开制度,接收捐款后24小时内通过官方网站公开捐赠款物、救助受益对象、救助款物使用等详细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充分尊重捐赠人意愿,在慈善事业发展初期,坚持“谁捐赠、谁发放”,邀请慈善人士到捐助现场监督发放,让捐赠人清楚善款的用途,更好地凝聚社会各界的慈善力量。同时,聘请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监督员推动形成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财务审计、舆论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慈善监督机制。“透明慈善”的打造不仅增强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与生命力,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自政府推动发展慈善事业以来,林州的刑事案件发案率呈两位数下降,上访率呈几何式降低,社会不安定因素大大减少。
慈善工作做得好,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对外招商不仅完全依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也是城市形象和民生基础的竞争。“透明慈善”不仅推动了慈善事业自身公信力的提升,更成为了林州对外招商引资的“软实力”。
强化规范管理: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需做好制度安排
林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抓慈善就是抓和谐、抓稳定、抓综合治理、抓信访、抓精神文明建设、抓经济建设和抓发展”的理念,将慈善工作作为林州“精神立市”、“和谐立市”的重要内容。组织研究制定林州市慈善事业发展的专项规划,集中梳理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为慈善事业更好地服务城市做好制度安排。
慈善家需要鲜花和掌声,为此,林州市不仅联合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慈善行为和典型人物,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向捐赠数额较大的慈善家授予“金、银、铜牌”、“慈善家”牌匾,向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组织者授予“大德之人”称号,如此等等。并通过慈善文艺颁奖晚会等平台,集中表彰为本地慈善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同时将本地慈善轶事以艺术表演等形式搬上舞台,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慈善氛围,为城市增添“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