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到:“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城镇化发展,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改善农村环境、整合社会资源,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如何结合各地实际,有区别、分重点地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两个重要抓手,仍是一个有待于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期“县域治理”,分别对江苏省宜兴市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陕西省眉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予以呈现,以期为各地更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探寻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中共宜兴市委书记 王中苏
近年来,宜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城市、生态作为“四位一体”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城市现代化、镇级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狠抓城乡规划引领、基础设施支撑、村庄环境整治、公共服务保障四项重点工作,通过高强度投入、高品质建设、高水平管理,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宜兴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建立了科学的建设管理机制。把科学规划作为城镇化建设的路标和方向,坚持规划的高标准和权威性。早在“十一五”期间,就明确了“一圈三带”的城市空间构架,在市域外围构筑“生态保护圈”。依托东部太湖渎边、北部滆湖渎边、西部圩区、南部山区,构建一道绿色屏障。在保护圈内,由北向南形成“产业集聚带”、“城市生活带”和“生态旅游开发带”,整个发展布局更加清晰,各项建设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了14个建制镇、216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力求以一流规划引领城镇化建设。同时,我们将城管执法网络覆盖到镇村,实施“镇级城市化管理三年计划”,有力地提升了镇村管理水平。
构建了覆盖全市的基础设施体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骨架和纽带。“十一五”以来,宜兴先后投入20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了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五个城乡一体化”。
一是建成了覆盖城乡、快速通畅的现代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了对外对接交通大动脉、对内连接城乡的现代交通体系,实现了市内各镇15分钟上高速、30分钟进城区、村村通公交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推进道路建设的同时,坚持高标准、高品位实施绿化景观配套,实现了一路一景、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
二是建成了城乡一体、优质安全的供水体系。先后投入近20亿元,用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和供水主支管网建设,新建供水主管网超2400公里,完成20万户供水入户支管网改造,百万市民都喝上了高品质的安全饮用水。
三是建成了“四统一”的污水处理体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建立了全新的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模式。目前,城区、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和86%,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四是建成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垃圾集中收运处理体系。按照“全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目前,全市垃圾收集率达9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五是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天然气供给体系。抓住国家“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契机,依托市场体系,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供气管网体系,实现双气源稳定供气。目前,居民用户突破12万户,年供气量达3.3亿立方米,气化率全省领先。
打造了生态宜居的城乡空间形态。把生态宜居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来追求,按照“市域即景区”的生态理念和标准,矢志不渝地打造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城乡空间形态。
一是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化工企业575家、琉璃瓦企业404家、铸造企业65家,矿山宕口基本关闭到位,“三高两低”企业和高危企业全部退出。
二是切实加大生态投入。把生态投入作为最有价值、最利长远的投入,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构建了全省一流、覆盖城乡、支撑有力的环保基础设施新体系,完善了多层次、全覆盖、网格化的环境监管新网络。
三是扎实推进“民生环保”。每年锁定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持续开展对耐火行业、水泥(粉磨)企业、机械锻造企业等的整治,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群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二位。
四是全面提升人居质量。大力推进生态创建和环境整治。去年以来,以打造“江苏最美丽乡村”为目标,投入10多亿元,启动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两年行动计划”,按照产业带动型、旅游服务型、文化保护型、水乡风情型、山村风貌型、田园风光型六种类型,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整
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态镇、生态村网络体系。
形成了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务网络。按照城乡一体、同等待遇的要求,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覆盖,使城乡居民能够共享高质量的现代生活。
一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统筹城乡就业、实施就业援助、加大培训补贴、建立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等方式,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有效转移,使城镇化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过程。目前,宜兴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2万人以上,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64%。
二是高标准建设服务平台。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建设了集行政办公、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使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较好的公共服务。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构建了“10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格局,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目前,具有宜兴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已“走”出一定成效,下一阶段,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又将朝着哪个方向推进?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也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下一阶段,我们将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狠抓关键、突破难点,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推进城乡建设管理,不断提高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质量和内涵,提高城镇化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