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阶层结构包括静态层次的社会分层和动态层次的社会流动两个纬度。邓小平大力推行改革开放,提出了建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等经济改革理论,使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和流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增加了社会结构的弹性,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邓小平经济改革理论 社会阶层结构 变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主体骨架。依据社会学家陆学艺的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包括静态层次的社会分层和动态层次的社会流动两个纬度。①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属性,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次的过程与现象。②社会流动是社会成员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变迁,即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③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紧密相关,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过程是社会分层的变迁过程,而社会分层状态的变迁又表现为社会流动。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较为单一,被学界概括为“两个阶级(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职业身份也比较单纯,有三种职业身份:工人、农民与干部;受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社会成员流动性差,整个社会缺乏应有的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大力推行改革开放,提出了建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等经济改革理论,这些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关于经济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和流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增加了社会结构的弹性,也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建立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民的分层和流动
20世纪70年代,农民创造发明了包产到户责任制。但由于受旧观念的束缚,人们对于这种责任制深表质疑,因而包产到户责任制的推广相当困难。在探寻农业如何突破旧的体制,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作出指示,应该给予经济发展缓慢、贫困落后地区一定的帮助,适当放宽当地的发展政策,使他们真正做到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同胡乔木、邓力群进行交谈的时候,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农村包产到户成绩的肯定和支持,谈话内容表达了农村包产到户效果非常好,不必担心其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次谈话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发挥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行。1980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肯定包产到户是落后地区发展生产,解决温饱的必要措施。自此,全国亿万农民放开手脚进行农村改革,包产到户和大包干在农村逐步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的推行,适合我国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最明显的效果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实现了全国粮食的自给自足。然而,从我国整个农业发展态势来看,人口多土地少的现实矛盾限制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个问题一直无法回避。此时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邓小平就该问题指出:过去农村超过一半的劳动力都被局限在农业生产上,因为人均耕地面积少,许多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而实行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上需要的劳动力就更少了,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迫切需要流动,此时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就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对于农民自发创办的乡镇企业,邓小平曾颇为自豪地赞赏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他一再强调:“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④因为他认识到工业化和乡镇企业不可估量的成就对于解决农民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民摆脱了历史上的穷困处境,推进农民奔向小康富裕之路,而且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必然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其他领域流动的时候,这些农民必定会走出农村,进而向城镇或城市流动,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所以农民流动是农村迈向城镇化的初级条件,邓小平认为总是把农民约束在小块土地上,对农民而言没有进步的希望,应该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新型的中小企业和新兴的城镇。总之,工业化、城镇化的形成和完善必然有利于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这样也对农民实现结构性社会流动提供了条件。
受人民公社和户籍管理等制度的约束,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民没有生产的自主权,也没有迁移流动的自主权,更没有选择职业的自主权,是一个成分单一、成员稳定的阶级。邓小平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认可、肯定及其政策的贯彻落实,对农民的分化和流动产生重大影响。第一,开启了农民分层和流动的闸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乡镇企业的崛起,另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户籍制度的打破,再加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城乡收入的差距等,都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部门游离出来,形成我国农民社会流动的局面。第二,农民的职业发生了变化。农民取得了在运输业、商业、工业、建筑业等多种不同行业就业的机会,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常年在城市工作。有一部分农民因为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就选择脱离农村在城市定居,成为城市居民。农民离开了祖辈长期劳动耕作的土地,其职业不再是只能在农村从事劳动生产。对各种非农领域的选择,使农民实现了职业的转化。第三,农民阶层分化了。农业、工业、商业的有机结合体取代了单一的农业社会,清一色农民被分化为不同的职业阶层。早在1989年,陆学艺就将农民阶层划分为8个层次: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手工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村管理者阶层。⑤第四,农民流动的机会增加了。农民从土地、从农业生产活动中走出来,不仅在多种职业之间流动,而且在乡城之间流动,进而使中国社会从一个严密封闭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