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界定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揭示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逻辑关系,概括了现阶段我国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 新型城镇化 良性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 2013年的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然而,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日益凸显。比如,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化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城镇化缺乏坚实的产业支撑、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鉴于此,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而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互动发展,正是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增长点。国外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聚(如日本的京滨、阪神、北九洲、东海等四大工业聚集带;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产业聚集地区;意大利米兰的时装生产聚集区;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聚集地)在促进人口集中、经济发展、城市竞争力提高等方面为我国提供了成功经验。因此,从新的视角审视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新时期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概念界定
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他认为外部经济是产业集聚的原因。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出现了很多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埃德加·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和钻石模型等。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相同或相近领域的若干个不同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上下游企业,高度集中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聚是工业化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世界上分布着很多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域,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派生出很多相近的概念,比如 “企业集群”、“区域产业群”、“地方生产系统”、“产业综合体”等等。
新型城镇化与以往的传统城镇化不同,传统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传统城镇化强调的仅仅是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尺度,而新型城镇化强调了一个“新”字。温家宝2007年指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但对于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在哪里并没有在官方文件提及。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青年报》2013年发文解读新型城镇化,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是更大限度撬动内需的城镇化,是更多利用市场机制的城镇化,是注重质量和内涵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直到2014年3月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表示我国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中央颁布实施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城镇化规划,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关系
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制。首先,产业集聚是要素集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产业集聚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增强城镇对人口和要素的吸纳能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进而提升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其次,产业集聚利用企业或产业的集中布局,形成一个专业化、高效率的分工体系,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内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降低企业成本,从而降低城镇化的成本。国家发改委的一项调查显示,依据城镇化的要求,产业集聚能节约行政管理费2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40%以上,并能节约30%的土地。最后,产业集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也使产业集聚区所在的小城镇和核心城市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