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宏观大势 > 正文

经济转型升级与政府职能改革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通过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与政治职能转变,有力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理论认为,对于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①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转型升级任务。在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因此,积极有效地推进政府职能改革是现阶段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条件。

经济发展的动力及其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从此进入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总体上看,为了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领导人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由此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逐步削弱了国家计划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领导人破除了对于市场的错误认知,主张在经济发展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不断探索和试错,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正式确立为了改革的目标。此后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我国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激活市场体制活力的结果。

其次,破除对于公有制的迷信,结合中国国情,确立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过“三大”改造,彻底废除了非公有制经济,使得公有制成为了我国经济的唯一所有制形式。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导致了国有资产分布过广,战线太长,效率低下的弊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破除了对于公有制的迷信,逐步收缩了国有制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布局,将其集中到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与此同时,我国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合资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最后,打破了关门搞建设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发展理念,除了在一五计划时期从苏联引进技术和资金之外,我国基本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打破了关门搞建设的理念,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分工合作。一方面,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了民众就业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积极引进外部的技术和资本,以此推动经济的产业升级。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比较优势更大得到充分的发挥,迅速成为“世界工厂”。

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中,我国的经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中国三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旧面临着一系列的深刻挑战,能否更加有效地克服这些挑战将是政府未来的重要课题。具体而言,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两个方面的转型升级的挑战:一方面,我国需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活动中各个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建立一个基于法治的“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避免市场失灵的出现;另一方面,在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中,我国过度偏重于投资和对外出口,相比之下,内需在拉动经济中的作用还不甚显著,为此需要创造条件更好的发挥内需的作用。从根本上看,有效应对上述挑战,离不开政府自身职能的转换。

政府职能改革的目标定位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政府职能   路径   升级   改革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