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开辟专门的公共活动空间并加强管理,丰富居民生活,增进联系。与村庄相比,新型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变小;社区中的高层住宅和防盗系统也隔断了原始村民间深厚的乡土联系和沾亲带故的温情关系,弱化了社区的凝聚力。因此,要改善该状况,一方面,可以在社区中专门开辟出一片公共活动空间,建设活动广场和文化书屋、棋牌室等,增添体育健身设施,吸引村民前来,共同“分享”;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开展诸如跳广场舞、扭秧歌、棋牌比赛、羽毛球比赛等活动,既可以丰富村民生活,又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和感情。
最后,创新社区管理形式,强化服务供给。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更多地扮演着“收费员”的角色,对社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收电费、水费、燃气费等比较“虚”的服务方面;而在农村,村委会更像一个“大管家”,为村民提供较“实”的服务,村民间不管是在经济、土地等大的纠纷,还是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矛盾上,都可以找村委会调解。因此,虽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了村庄向社区的转变,但社区组织在管理和服务上依然不能弱化其功能,依然要做好为村民服务的工作。此外,在村庄变为社区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合并后各村组织间的关系,管理并服务好超越村界的新型社区也是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必须创新社区管理形式,将村民自治有效嵌入其中。可以在新型社区中成立社区党总支部,由乡镇干部兼任总支部书记,各合并进入的村支部书记任支部委员,从而使社区建设牢牢置于党委的领导下。社区党总支部扮演着原来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角色,由社区党总支部管理社区事务,并为社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纳入社区的原来各村的经济事务则暂时仍由各村各自负责。
如何治理“空心村”。首先,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人才回流。出现“空心村”难题的核心在于村中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而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主要在于农村的推力因素,而农村推力因素中的关键又在于务农的比较收益太低。因此,要破解“空心村”难题,核心是培育扎根在农村的“人”和吸引人才的回流。村庄有了人气,资源才能回流。因此,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证在农村务农的收入多于外出打工的收入,让其在农村就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吸引人才的回流。如果可以实现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回流,那么村庄建设就有了人才和资金基础,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帮扶难题也会得到有效缓解。
其次,改善村民参与,提升村庄治理水平。村庄空心化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村庄外出人员的实际,合理调整村民大会、村委会选举时间,以减少委托投票情况,从而保障外出人员能够参与到村庄公共事务管理中来。同时,要保证留守老人和妇女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权利。坚持落实村务公开,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加强对村级组织的监督。
最后,加大对留守老人的帮扶力度。当前,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外出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联系;条件允许的话,最好经常回家陪陪父母。就村集体而言,要加大对留守老人的帮扶力度,村干部可以定期到老人家中走访,陪老人聊天解闷,做点家务活等。
如何治理“超级村”。一方面需要创新管理体制,避免陷入“小牛拉大车”的困境。“超级村”的治理难题,主要源自于村庄扩张导致的村庄规模的扩大。在村庄扩张的进程中,伴随着管理辖区范围和人口规模的迅速增加,因此,如何管理好比以前大得多的地片、服务好比以前多得多的人口,并处理好原住民和新住民间的关系和利益分配,是避免陷入“小牛拉大车”的困境的关键。这就需要村组织创新治理体制,一方面,可以增设管理机构,做好新增辖区和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扁平化快捷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完善财富分配和调节机制,在原住民和新住民间合理分配村集体财富和福利,保障好所有村民的利益,让所有村民分享到村庄经济发展的实惠。当然,一切工作,包括村民的收入来源和分配、村庄的建设和发展的前提都是村庄经济实力的强大,这就要靠村庄的产业来支撑。因此,村庄产业的管理和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需要实行参与式管理,鼓励民主参与。“超级村”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村,村民自治仍应在“超级村”治理中发挥作用,加强村庄管理、促进村庄发展、维护村庄和谐仍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可以实行参与式管理,鼓励村民民主参与;坚持民主理财、村务公开;同时注意制约绝对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