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城中村”。“城中村”治理面临的困局与外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大量向城市涌入是分不开的。外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往往工作不稳定,收入也较低,而城市中的房价或房租价格往往比较高,这就带给外来人员很高的住房压力。因此,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凭借低廉的房租优势和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的进入。现有的“城中村”治理大多是采取“驱逐”外来人员的策略,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短视行为,根本无法“赶走”外来人员,只能逼其“逃”到更远的郊区或城中“不起眼的角落”。因此,当前,“城中村”治理的关键是解决好外来务工人群的“就地入住”问题,一方面,可以对当前“城中村”的廉租房进行改造升级,合理改建廉租房,合理布局房中格局,以便让外来人员“住好”。同时,也不能忽视出租屋的检查、登记工作,仍需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清理、整治,对改造不合格的出租屋坚决予以取缔。另一方面,需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在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维权、就医、子女入学、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其提供较合格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确保其“过好”。
注释
折晓叶、陈婴婴:《超级村庄的基本特征及“中间”形态》,《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第35~43页。
责 编/杨昀贇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及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撤村并居”、农民“集中居住”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引致的“空心村”,名村实城的“超级村”,处于城市夹缝中的“城中村”等一些新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埋下很多隐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进而阻碍了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实现新型乡村治理,从总的方面来看,不能按照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因村制宜,以提高乡村治理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新发展。
【关键词】新型乡村治理 新型农村社区 新农村建设 城乡一体化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涉农企业管理与战略。主要著作有《制度创新与中国农家经济行为》、《粮食——农业·农村·农民》等。王旭,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