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
品牌战略专家
通常人们诟病中国山寨,但其实日本才是山寨界的鼻祖,通过科技模仿走上了强国之路。“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两者不过一步之遥,但我们要怎样才能完成质的飞跃?
从模仿到生产,这个简单的制造程序在中国企业中可谓屡见不鲜,还一度被赋予了一个专属名词——山寨。在企业初创期,模仿可以让其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收益,规避一定的风险,但是从众多的失败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纯粹的模仿很难引领企业走向辉煌的未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本届政府打造的经济发展两大引擎之一,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专门单独提出“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而且还强调: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极具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可见,创新已经在国家战略层面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有人说:模仿是创造之母。神童莫扎特的音乐之路据说也是从模仿开始,而后才独创出自己的风格,创造了世界音乐奇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曾坦言:“刚开始学习写作,确实也在模仿,真正获得自信,还是一部中篇小说叫《透明的红萝卜》……”在商业世界里同样存在着大量的模仿,特别是中国企业在急功近利的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山寨思维,如何改换这样的思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进而建立起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自信,觅得在世界“商战”上的归属?或许,只有在模仿中创新再到自主研发创新,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实,从模仿到创新不过一步之遥,但是就在这咫尺之间,便会产生不一样的景象,我们既不能一言蔽之,也不能听之任之。
在古罗马时代,人们普遍认同模仿,认为模仿是追求独创性和创造性必不可少的活动,甚至被尊奉为一种美德。在中国,大量山寨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会造成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山寨企业和正规企业的竞争,但同时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各自从功能到样式的不断创新。山寨货效仿正规军,试图走捷径,虽然核心技术难以企及,但在价格和样式上也力求寻得突破。同样,山寨新闻和山寨明星等,利用社会的正面形象,给了草根民众以抒发内心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以一种平和、幽默、调侃的心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便是在这样的山寨文化中,我们依然不难发现有创新的元素。
但同时,山寨文化也极易造成人们投机取巧的心态,山寨主们不投入研发费用,不缴税,不对产品质量负责,这对正规军团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另外,山寨产品对民族品牌冲击最大,也必将对正规品牌企业造成巨大生存压力,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削减成本、节省开支,甚至放弃研发,从而抑制创新,甚至最后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通常人们诟病中国山寨,但其实日本才是山寨界的鼻祖。从古至今,日本一直都是模仿和学习的强者,从文字传播,到衣、食、住、行,再到科学技术创新……日本从模仿中来,到创新中去,实现了企业与文化的长足进步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