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理论动态 > 正文

治藏兴边的历史智慧与当代价值(3)

治藏根本——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西藏在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民族成分、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等各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应借鉴历代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的有益做法,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经略西藏、建设西藏的基本经验及教训,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大局,致力发展经济、建设法治社会、推进管理信息化,将新时期经略西藏、建设西藏的政策提高到战略层面,成为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国策,形成重要制度和基本规范。

面对西藏特殊的人文环境、宗教影响和经济状况,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政治方式为主解决经略西藏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坚持从经济入手的具体工作方法

西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领袖的影响力根深蒂固,以达赖喇嘛(指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下同)为首的西藏分裂势力利用“宗教领袖”外衣,挑唆西藏分裂的图谋仍然存在,使西藏长期处于维护主权、反对分裂斗争的前沿。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客观上限制和阻碍了与内地之间的人员、物质和信息的往来交流。这种基本特点,决定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策略的重要性,也使经略西藏、建设西藏、发展西藏,促进西藏与内地共同繁荣和复兴,成为党和国家一项艰巨的、持久的历史性任务。

不为繁纷复杂的表象所迷惑,坚持用政治方式解决西藏问题是我们党对待和处理西藏问题的总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藏的基本方针,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领导人采取的一以贯之的重要政治决策,更是我们党和国家今后应当长期坚持的治藏、稳藏、兴藏的基本政治遵循。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坚持和平解放西藏,树立了主要通过政治方式解决西藏问题的典范,使西藏走上新中国社会主义大道。在西藏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伴随现代化进程加快,也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和达赖集团等不稳定因素,这些矛盾比其他地区显得更加突出、更加尖锐、更加复杂。要确保今后西藏的稳定、发展、安全,有必要在充分而清醒地认识影响西藏政治稳定因素的同时,向历史寻求治藏智慧,梳理和总结党在西藏执政的历史经验。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解决西藏一切问题的基础,是西藏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所以治藏的根本在于加快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使西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成果。

虽然要从政治上看待和解决西藏问题,但是我们还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定要从经济上入手,这既是切入点也是突破口。

在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时,邓小平同志把发展的时代主题融入到对西藏工作的思考中。他指出:“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少数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国家应当进一步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规划、政策、资金、项目、人才、信息化手段等,加大各省对口支援西藏的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保基本、兜底线基础上不断改善藏区人民群众人居环境和生活水平,实行藏区人民群众大病医保和一般疾病免费治疗制度、中小学义务教育补贴制度。中央应明确并逐步提高国家预算中支持西藏的比例,明确并逐步增加对口支援省市的人、财、物支持力度和支持效果。建立发挥中央、内地援藏省市和西藏三方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定期审计、督查项目和资金使用效益效果。组织内地各方面专家力量,综合做好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城市的科学规划并上升到国家层面监督执行,防止人为随意更改。控制城市人口数量和建成区规模,加大种植高原树林力度,逐步提高大气供氧涵氧比例,切实改善人居生态。保护西藏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们应当坚持全面依法治藏,完善对藏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安排,稳定西藏及各方预期,同时坚持文化上交流融合为主基调的工作格局

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依法治藏提供了良好环境和前提,全面依法治藏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从法律和制度安排上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反对民族歧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坚持全面依法治藏能够为西藏各阶层、各族人民、广大干部保持一种持续熟悉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增强稳定感、安全感、确定感。中央统一管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西藏特点的汉藏干部配备管理制度、中央领导下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制度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因此具有稳定性。

全面依法治藏应当严格执行寺庙和僧侣爱国守法的基本规定,不应有任何特殊人物。坚持和遵守传教布道活动与政治分离的红线约束,防止将宗教信仰政治化,禁止任何人借宗教信仰自由介入政治活动,坚持并遵循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实行干部驻寺驻村和治安联防制度,在不干预正常宗教活动前提下,将寺庙和僧侣纳入规范化教育和依法治理体系之内。对广大爱国守法僧侣实行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障制度。

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是消除民族隔阂,以及促进民族信任团结、社会和谐和国家认同的基础。鼓励藏汉及各民族的杂居和通婚,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使用汉藏两种语言文字,在经济社会往来及人民群众日常交往中鼓励推广使用普通话和汉语言文字。推动汉藏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交流融合,促进藏族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藏医藏药、天文历算、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美学、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的发展和繁荣,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文化,使每个人从思想上、感情上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和睦相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适应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的网络化和管理的信息化,用网络化、信息化的超常发展改变西藏的相对落后状况,从而推动西藏现代化进程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雪域高原”之称,超高海拔,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劳动、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辖区面积占国土面积八分之一,地广人稀,地势高峻,交通不便,治理幅度大、治理成本高;辖区内边境线漫长,社情复杂,反派遣、反渗透、反破坏任务艰巨。为此国家要采取两大措施:第一,加快包括边境地区的立体化交通网建设。将西藏立体交通运输纳入国家重点规划,在继续发展航空运输和运营好青藏铁路基础上,加紧建设川藏、新藏、滇藏铁路;在运营好拉日铁路基础上,加快建设拉林、拉萨至亚东等铁路。同时加紧启动一批高速公路的前期论证和试验,推动高速公路建设。第二,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是应对西藏特殊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面对超高海拔、高寒缺氧等恶劣环境以及漫长边境线的复杂社情,信息化管理方式更为迫切。国家应当加大包括卫星、光纤等对西藏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投入,用信息化推进治理现代化,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降低治理成本,增强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

藏区大学生就业由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承担、藏籍大学生外流以及内地人才不愿进藏工作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国家应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乎西藏及藏区实际的特殊待遇和福利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

正确有效、持续稳定的干部人才政策,是经略西藏、稳定西藏、发展西藏、巩固西南边防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西藏高海拔的自然环境、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制约,原则上应当按照程序将当地大学生纳入机关和事业单位充分就业,同时,还应采取措施鼓励和吸引内地公职人员和大学生到西藏基层就业。

此外,实行县乡公职人员福利住房分配和周转住房制度,改善基层公职人员基本生活条件。对藏区公职人员实行有别于内地的较高收入激励措施和制度安排,在落实全国2.5倍工资政策和地区津贴的基础上,提供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实行高海拔地区公职人员康复轮休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通过疗养康复和继续教育,保障广大公职人员基本的身体健康,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根据工作强度、康复轮休和学习制度安排,从宽核定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行政编制、事业编制规模和领导职数,为落实党和国家经略西藏、发展西藏的重大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巡视员、副主任)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智慧   价值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