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科技创新避免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孤岛”
科技创新能否转化为经济增长率,能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是科技要素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标准,也是科技创新活动周期中的“最后一公里”。而能否打通这最后一公里,也决定了整个研发活动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是否成为“孤岛”。
我们对1998-2003年、1999-2004年、2000-2005年、2001-2006年、2002-2007年、2003-2008年、2004-2009年、2005-2010年、2006-2011年、2007-2012年的GDP年均增速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拟合。在剔除了两个极端的分布点(2005-2010年、2007-2012年)之后,由GDP年均增速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散点分布,可以看出两者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的相关性。但拟合的二项式方程也再次说明了科技创新要素对经济增长存在的边际递减效应(拟合后的二项式方程为:y=-0.0099x +1.107x -19.73,R =0.985)。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我国政府提出了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如果以GDP增速7%计算,根据拟合方程测算得出的2015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应为35.43%。而这一贡献率水平,仅接近于我国在1998-2003年之间的贡献率水平。
所以,我们应当发现,中国能够制造出当前世界上大多数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正因为过去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我们可以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实现大规模的生产。高效率的生产线、现代化的生产管理、一定水平的质量控制,都在与“中国式”的大规模生产相配合,使生产函数中的每个要素,包括劳动、技术、资源、资本都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了能够支撑相应科技水平的工业体系。这也是我们避免科技创新“孤岛效应”的重要体现。反观,我们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印度,虽不遗余力地发展高科技,但印度国家整个工业体系的落后、产能落后和原材料的匮乏导致了科技创新消化能力不足,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孤岛”。
通过对GDP的年均增速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增速的提高范围大致在0.18%-0.23%之间。所以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将可能成为继土地、人口等红利消耗殆尽之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型增长方式。在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衰退后,创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的拉动和引领,基础在于如何将创新转化为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也在于如何利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引导企业转型。
(执笔:严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