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对政党自身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党内结构再造与党内民主”方面。那么,信息化发展对党内建设与党内民主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既涉及到信息化条件下党内民主新形式、新媒体如何影响党内决策过程、政党利用哪些策略来吸收或影响年轻成员、信息化发展对党务公开与政治透明的影响、网络反腐以及其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党员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等一系列问题,也涉及到党内民主、党内决策民主化、党员结构变化、党员招募战略、党务公开、政治透明、网络反腐、政党自律等一系列政党政治基本问题。比较而言,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开始重视与发展党内民主、致力于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如今,反腐倡廉、网络反腐也成为当代中国的一大热点问题。就西方政党而言,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发展,几乎所有欧洲政党都致力于党内组织改革、强化党内民主、想方设法招募年轻党员。如德国社会民主党2013年12月通过党内公投来决定“是否与基民盟进行大联盟”;荷兰自由民主人民党从2006年以来,不仅让党员投票决定政党候选人,而且决定所有候选人在党内的拟任职位。这些做法在西方基本被视为“前景看好的实验”,但从长远看,能否吸引更多党员、能否促进党内参与和党内民主则有待观察。对于这一议题,上海市委党校政党研究所刘宗洪教授以“党员选票与党内民主——对‘不唯选票’的认识”为题,法国里尔天主教大学欧洲政治学院政治学助理教授久力亚·桑得利(Giulia Sandri)以“加强党员的声音:西方政党的党内民主新形式与党员参与”为题,上海市委党校政治学部袁峰教授以“党内监督、政党自律与政党廉洁”为题,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福尔克·贝斯特(Volker Best)研究员以“党员的招募:采用现代战略吸收年轻人、建设一个新生代政党”为题,分别作了大会发言,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卢先福教授、英国基尔大学克特·理查德·路德(Kurt Richard Luther)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淑真教授、肯尼亚内罗比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任亚当斯(Adams Oloo)教授先后对上述四位发言作了一对一点评。
就政党—国家—社会关系而言,在不同国家,政治传统与政治制度不同,政党—国家—社会关系也有所不同。在西方国家,比较强调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政治合法性等,习惯于从公民社会角度来探讨政党—国家—社会关系,这与中国有所不同。但从政党执政角度看,民心向背决定执政成败,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在于脱离群众,共产党最大的优势也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在信息化条件下,西方政党如何联系民众、赢取民众的政治认同?这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于这一议题,东南大学副教授、德国某智库兼职研究员延·图劳沃斯基(Jan Turowski)以“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政党—国家—社会关系:西方各异的政治体制及其把相互竞争的利益纳入政治过程的方法:一项理论概述”为题,上海大学邓伟志教授以“执政党与社会组织”为题,德国海因里希·海涅大学杜塞尔多夫政党研究所所长托马斯·珀甘特克(Thomas Poguntke)教授基于对欧洲21个政党的数据分析,以“变化中的政党—公民社会关系:纽带的侵蚀?”为题,中央编译局林德山研究员以“执政与政党功能:对欧洲社会民主党执政经验的历史思考”为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徐世澄教授以“委内瑞拉统一社会主义党的沿革:挑战与应对”为题,先后作相关发言。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奚洁人教授、达姆施塔特大学政治学院研究员助手西尔维亚·潘诺维诗(Sylvia Pannowitsch)、北京市委党校姚桓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商红日教授等分别对上述发言作点评。
信息化发展与政党变革的若干理论共识
通过专题发言、提问与论辩,中外学者就信息化发展与政党变革的若干理论问题达成了共识。概括说来,相关理论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政党只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变革,才能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政党生机与活力。变革是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因素;任何政党(包括其政治领袖)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变革,才能进一步发展、始终赢得民众的政治认同。面对信息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即使现在人们无法判断其对政党的真正推动作用,但谁也不敢放弃这块天地,都希望在社交媒体上保持政党的存在,以跟上技术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