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互联互通、共谋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的世界图景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平等的视角对待外来文化。加强多元文化间的互联互通,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既要审慎提防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现象,也要处理好中国文化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走向世界的现实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绚丽绽放。
【关键词】互联互通 传统文化 文化软实力 民族复兴 跨文化交流
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发表了题为《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深化亚洲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互联互通、共谋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我国稳步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时,须妥善协调处理好经济、文化与其他各国的互联互通。只有互联互通,中国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世界才能真正了解中国。
文化的构成与文化间的互联互通
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文化从其本质上说是人生存方式的映现,每一种文化形态都反映了民族的特色,因此,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价值。文化的特殊性并不是说民族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梁漱溟先生也曾指出文化是“人生活的样法”,因此,既然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都称之为“人”,“人”的活法多少还是有些共性的,总有一些现实问题是无论何种文化都关切的,总有一些人类共同的价值诉求蕴含在其中,因此,不同文化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共通之处。如果两种文化丝毫没有共同点,我们很难想象这两种文化能够彼此倾听、相互理解、相互交流。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独特的不可代替的“子集”存在着,总是表现出其特殊性的一面,正是由于文化的这种不可或缺的特殊性与差异性,才能在众多文化形态之中被识别出来,才使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成为可能。
文化的互联互通,是指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对话。在文化的不同层次上,文化间的互联互通表现不同。“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化是有层次的,从外而内,大体可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不同的文化层次由于价值密度不同,对外来异质文化的抗阻力也不同。一般而言,物态文化层面价值密度最小,文化抗阻力最弱,其对异质文化的吸纳、融合也较为容易。但是,文化层次越往纵深延伸,其对异质文化的拒斥力便越大,乃至于到精神文化的核心层次,由特定民族历经悠久历史所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因素已经积淀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最稳定、最难改变也是最难与异质文化沟通的。”①如马克思所说,经济领域的互联互通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此导致了物态文化层面的文化融合。以当代中国为例,大量的外来文化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物态文化层面的界限变得模糊。“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各民族可以互通有无,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视之为人类文明的成果而加以借鉴,将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加以发扬,在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交互辉映,共谋发展。在行为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文化的渗透融合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人的行为往往受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的影响。在中国,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到了美国,鲜有给老人和孕妇让座的人,给老人让座甚至会被当成是“歧视”。这种迥异的“让座文化”表明在行为文化层与精神文化层的文化交流通常会遇到较大的抵抗力,精神文化层面的文化交流更难获得普遍性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