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的合理区间探讨(2)

——发展和治理两大逻辑如何统筹兼顾

笔者认为,在兼顾长期治理和转型发展的前提下,发展仍然是硬道理,这个战略方针在任何情况都不能丢,必须长期坚持,发展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形成改革、发展、稳定、创新互动互补的良性递进态势。通过短期对策和长期治理制度建设并重的标本兼顾的应对,同时处理好发展和治理的互动互补的内在逻辑,在未来3~5年中国经济完全既可维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速(7.2%~7.5%),又可进行发展方式转变和长期治理制度方面的改革,为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条件,最终实现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大业。

什么导致了当前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下滑超出预期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放缓主要有两种,一是周期性的,二是结构性的。在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总体向好、国内基本经济环境大致良好的情形下,当前持续4年多下行的性质基本上不是周期性的。通过短期宏观调控对周期性放缓有一定成效,且只能适当采用(如适时适量降息、降准、发行国债),否则有后遗症(如2007年后动用几万亿的强刺激和大规模投资抬拉增长速度所造成的后遗症),不能解决更为根本的结构性问题和治理问题,而这需要通过制度的改革、治理的改革以及结构性的改革,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乃至创新驱动的改革来推动,也就是从长期治理的角度入手加以解决。尽管结构性的治理改革难以短期见效,但这是根本出路,现在主要靠要素驱动的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具有高新技术的发达国家和更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必须尽快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实现驱动转型升级。

不过,除了前两种原因和其他不可控因素外,对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重政府轻市场、重国企轻民企、重国富轻民富”,简政放权改革还有很长路要走的体制转型之中的当前中国经济而言,也许还要再增加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那就是目标管理缺失所导致的不作为,包括政策不作为和做事不作为。由于政府与经济活动至今密切相关,市场仍未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政商关系仍密不可分,“跑项目、拿批文”是其一大特征。当前各级政府对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种程序审批、项目审批、准入壁垒依然众多,维护和服务性的有限政府、有效政府的目标还远未达到,从而政府部门(无论是否该管的)办事效率的高低成为影响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去年经济增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经济目标管理缺失从而办事不积极、不作为恐怕是导致中国经济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的缺口扩大,最终跌破7.5%的关键因素,成为最后一根压垮骆驼的稻草。其实,只要稍加作为完全应该能够跨过这个点。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新常态”的理解出现偏差。“新常态”是指在粗放式的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所支撑的高速增长不能再继续下去时,在提高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治理方面有所作为,以使得仍处于提升发展阶段(还没有进入平衡增长轨道)的中国经济保持一个中高速增长。由此,放弃粗放式高速增长的旧常态、提倡政府简政放权及减少政府的过位,决不应与不作为、放任经济放缓划等号,更不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大幅、过快放缓,从而自我放松对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坚定承诺和责任心态,出现学生考试只想追求及格结果往往导致不及格,亦即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取下必败的现象。这种认知上的误区如不清除,继续放任这种做法,按照这样的下降速度持续发展下去,实际经济增长率有可能会很快掉到6%。

气可鼓而不可泄!如同正在腾空的火箭、起飞提升的飞机需要保证足够的动力一样,中国经济还没有达到均衡增长的轨迹,如中央一旦降低要求,自我减压,那么地方就更没有动力去寻求增长与发展。今年“两会”期间各省市下调乃至取消GDP增长目标,其多米诺骨牌效应令人担忧。同时,当前力度空前的正风肃纪,无疑是正确和必要的,但由于视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下滑是自然的,没有经济增速目标和上面政策执行力考核的压力,使得许多政府官员缺乏闯劲。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樊保玲]
标签: 增速   区间   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