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社会劳动价值论,支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
价值是经济核算的基础,没有价值也就不能计算产值。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使用的MPS体系基于物质生产部门才能创造价值的理论,将服务业排斥在核算范围之外。因此,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关键在于扩大生产范围,既要核算物质生产,也要核算服务生产。国务院于1984年成立专门的国民经济统一核算标准领导小组,负责和领导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工作。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试点总结工作,国务院于1992年正式批准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并且确定1995年实现全面向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转轨。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的出台,经济理论界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认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资产阶级三要素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陷入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泥潭,并且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报刊上发表批评性论点。先生出于自己的工作责任,不仅当理论“卫士”,而且当理论“斗士”,主动迎战,从理论基础上证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重大改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致力于宣传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先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理论成果——社会劳动价值理论。该理论论证了“从宏观从全社会看的活劳动创造价值,恒等于从微观从企业看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共同创造价值。也就是,从企业看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等于从社会看的活劳动创造价值”,⑦从而严密证明了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社会劳动价值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理解与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我认为认识与理解社会劳动价值理论必须具备“一个出发点,两个基本素质”。“一个出发点”是指我们在认识与理解社会劳动价值理论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如果关起门来,脱离实际地从书本上找答案,那么可能把握不住该理论的实质,甚至误解它、排斥它。⑧“两个基本素质”是指我们在认识与理解社会劳动价值理论时必须具备宏观思维和统计核算知识。所谓宏观思维,就是不能静态地和微观地认识社会劳动价值理论,而要坚持动态的、联系的和辩证的观点,从整个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流通、使用的运行和三次产业运行过程,全面系统地认识与理解。所谓统计核算知识,主要包括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理念,以及主要指标的计算。如果人们具备了“一个出发点,两个基本素质”,那么不仅会接受社会劳动价值理论,而且能应用这个理论分析解决经济社会的实际问题。
社会劳动价值理论不仅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理论基础,而且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支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给、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不断积累的技术能力,从而逐渐确立了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全球性金融危机、高涨的能源价格、严峻的环境问题,使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生产形态面临着愈来愈多的制约,而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结合,使新一轮工业革命具备了现实基础。能源生产与使用、社会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组织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将重塑比较优势,改变全球产业分工与贸易格局,解构产业关系,革新经济地理,使全球利益分配重新洗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将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提出严峻挑战,中国经济不仅可能面临既有比较优势丧失之忧,而且因产业竞争力弱而难以占据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的问题会进一步恶化。中国必须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主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力求在某些产业领域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从传统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包围中脱颖而出。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且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顶峰时才加入。中国一些城市看起来很现代,但实际上仍在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是略有涉及。如果我们不能认识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不能从理论上、政策上、实践上全面认识和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精髓,不能取得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那么就难以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就会失去机遇,中国经济会在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与财富版图切割中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