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奠基与变革(4)

兼论钱伯海教授的重要理论创新

提出国民大核算构想,确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战略

纵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发展观决定一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及其运行模式,发展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随着发展观的演进和统计核算技术的创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了4个版本的SNA,即SNA—1953、SNA—1968、SNA—1993和SNA—2008。

今天的SNA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中心框架。它是“由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宏观经济账户和资产负债表组成的”,在这一套账户和核算表的背后,是“一套完整的概念定义、分类和核算规则”,二者合起来,构成“一套按照基于经济学原理的严格核算规则进行经济活动测度的国际公认标准”。借助于该框架,“各种反映经济运行状况信息的经济数据得以按照经济分析和管理决策的要求以一定程式被编制和表述出来”。⑨SNA—2008将该中心框架的特性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性,包含了一个经济体的所有活动及其运行结果;二是一致性,支持按照统一的核算规则对各项活动进行不同角度的测度;三是完整性,各项经济活动的所有结果可以通过不同账户得到全面的记录⑩。第二,卫星账户。中心框架虽然系统严谨、范围全面,但它毕竟是从国民经济总体角度出发设置的,因此,不可能解决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所有层面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卫星账户应运而生。从另一个方面看,卫星账户的存在与发展也是SNA灵活性的体现。由于每个国家的发展基础与发展重点不同,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很难保证不同国家的特殊需要,因此,自SNA—1993起采纳了卫星账户的概念。卫星账户既保证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特殊需要,体现了灵活性原则,又不影响中心框架的国际可比性。第三,扩展。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ISWGNA)在2012年的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提交的报告指出:“有一些研究问题虽然无论从实施的角度看,还是从迫切性的角度看,都与实施国民经济核算核心框架无关,但仍应在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和国民经济核算专家组(AEG)的工作方案中占有一定的优先地位。”目前列入国民核算工作组视线的研究主要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测度与经济和金融工作组的工作。11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先生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就率先提出研究国民大核算体系的设想。先生在1992年出版的《国民经济核算通论》著作中,基于国民大系统思想,从全局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国民大核算战略思想,并且认为国民大核算是SNA发展的战略目标。12他的国民大核算思想是指不仅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社会核算、科技核算、人口核算、经济核算,而且要以经济核算为中心,实现几种核算的协调与综合,即经济与资源环境、社会、科技、人口的一体化核算。国民大核算体系,是相对于超越国民经济核算而使用的一个通俗称谓,其所指实际上与国家统计体系整体化、一体化没有质的差别。或者说,它也就是国民统计整体核算、国家综合系统核算。

整个经济社会宏观核算活动,千头万绪,包罗万象,有着不同目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要在各种统计活动之间建立联系,实现社会的经济的统计资料系统化,使得各项资料都在社会宏观信息网上各得其所,工作极为浩繁。更何况范围扩大与内容丰富之后,对核算方法和技术以及处理变量联系的手段,也要提出相应的改变和更高的要求。不管怎样,把国民大核算看成宏观统计技术方法上的一次大跨越,不为过分。国民大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终极,是最高层次、最广泛的核算,它的价值与SNA相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通过制订统一的分类标准、规范核算的基本单位,采用一致的概念和定义体系,使得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搜集来的统计资料有了相互交换、相互补充、结合使用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就能建立统计数据库及其网络,充分施展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巨大功能,促进国民统计核算的现代化进程。现实中,从各个专项统计活动中单独搜集的统计资料,由于没有形成体系和联系,造成指标的含义、口径、范围有差异,给统计资料的综合开发利用带来诸多不便,而大核算体系为实现全社会统计资料信息共享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SNA之所以要不断修订,是因为作为其核算对象的现实经济社会情况在不断变化;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不断发展;作为其方法基础的数据搜集方法以及相关的统计估算技术在不断更新,如近年来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所以,国民大核算在方法上有保障,在数据上有支撑。认识活动,就是对自然与社会的真实反映,经济、社会、人口、科技、环境等日益密切的关系,表明国民大核算体系客观上存在现实的可能性。从SNA版本的升级发展轨迹来看,它在逐步迈向大核算体系。

上一页 1 23456...11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国民经济   核算   变革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