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香港对加快科技创新都有强烈的需求,两地的科技创新资源各有优势,并且已经有了较好的合作基础。通过实施促进两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措施,构建深港科技创新圈,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能够为两地和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可持续的动力,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和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构建深港科技创新圈的含义
深港科技创新圈是指由深港两地政府与社会力量推动,以创新需求为驱动,通过汇聚两地城市的创新资源、产业链以及创新系统,形成一个跨城市、高聚集的区域创新体系及产业聚集带,引领、支撑和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从具体内容来看,就是深港两地通过协调科技创新资源的管理,实行使科技人员在跨境工作、生活等方面更加便利的政策措施,共享科研力量、科技资金、税收优惠政策、科技市场、先进科研设备以及研发平台等科技创新资源,促进深港地区形成世界级科技创新的高地,推动深港以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和经济结构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
构建深港科技创新圈的战略意义
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构建深港创新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深港地区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对科技创新具有迫切需求;(2)国内经济亟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3)香港经济需要新的增长动力。
促进深圳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珠三角地区产业竞争力
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规模继续居于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但是,深圳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种矛盾交织、两难问题增多的复杂局面,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刚性约束强化,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
2014年,深圳提出了建设湾区经济的战略构想,将重点打造前海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等湾区产业集群,以“广—深—港”为主轴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圈,将两地的科技和产业优势互补嫁接,能够促进深圳经济结构转型,提高本地和周边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推动湾区经济建设,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两地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香港科技资源优势,增加经济增长新动力
香港具有较强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强深港科技创新圈合作,有利于发挥香港科技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和商业机遇,增强经济增长新动力。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Global Innovation Index)排名来看,香港一直是排名较前的地区(见下表)。但是,香港近4年的排名有下降的趋势,说明香港的创新能力增长遇到了一些障碍。
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与《QS世界大学排名》等获得公认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来看,香港的大学在亚洲名列前茅。根据《2014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世界大学工科领域排行榜中,分别位列第24、第39。在《2014QS亚洲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位列第3、第5、第6。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和货物贸易大国。但是,中国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还处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生产环节上。深港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加工出口地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世界生产网络中的地位。目前,在中国的出口产品中,高技术产品(主要是信息技术产品)已经占了约1/3,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是高技术产业发达国家,因为在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中,大多是中低端生产环节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高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基本上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加强深港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世界级的科技创新圈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自主掌握研发、核心技术、品牌等价值链环节,推动深港和周边区域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带动中国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构建深港科技创新圈的有利条件和难点
深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既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现实困难。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有利条件
第一,香港具有人才、国际技术设备资源、国际网络优势。香港是国际性大都会,兼有国际化和华人社会的人文生活环境,又有透明规范的法制体系和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国际型人才。香港在亚洲是税率比较低的地区,低税率是香港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优势。大量国际人才的汇聚为香港储备了创新研发的智力基础,使得香港在创新研发潜力和实力上有着内地不可比拟的优势。
香港在研发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并且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时,受到的国际限制较少,如一些关键性测试、实验设备等。香港在科技信息和人员交流、研发资源和产业资讯的国际联系网络等方面,也较内地便利。
第二,深圳具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一定的科研实力、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的需求。近年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上都在国内乃至亚太地区位居前列。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形成了以计算机软件及通信产业为主导,医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激光等行业发展迅猛的产业格局,涌现了华为、中兴、大疆科技、腾讯、大族激光等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庞大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产业水平,极大地提升了深圳市的研发创新实力,也进一步提高了深圳市对科技创新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需求,为深港两地共建科技创新圈提供了研发、制造、服务和应用的市场基础。
第三,深港两地政府都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两地科技合作亦有一定基础。政府支持对于投资风险和市场风险都较大的科技创新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圳市政府连续出台多项鼓励创新的政策,包括科技投入、政府采购、人才、教育、标准化战略、保护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方面的重大措施。
回归祖国以来,一向奉行“积极不干预”市场政策的香港政府,为了改变香港“没有科技产业”的局面,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政策。香港政府确立了香港六大优势产业,分别为检测和验证、医疗服务、创新科技、文化及创意产业、环保产业以及教育服务,这些产业大多属于高科技范畴,香港政府正围绕这些产业给予投入支持。香港专门设立了创新及科技基金,鼓励和协助香港的企业提升科技水平,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截至2014年8月底,该基金已经累计资助约86亿港元,其中大多为高科技项目。
第四,“一国两制”下的区位毗邻优势。深港两地地理上毗邻,在两地共同努力下,目前两地交通往来的基础设施和通关便利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非常方便。两地科研机构和产业界开展科技合作,人员交流往来和信息沟通便捷快速,几乎可以实现无缝化对接和同城化合作。同时,“一国两制”下的制度差异,形成了两地之间在科技创新领域不同的比较优势,为两地优势互补,发挥各自长处,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创造了条件。
深港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障碍和难点
深港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障碍,既有深港两地各自存在的一些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弱点,也有一些阻碍两地合作的难点问题。
两地各自存在一些科技创新的弱点,从深圳方面来看,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且人才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科研机构不成熟或不配套和科技成果中试阶段缺乏、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影响了深圳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从香港方面来看,存在创新成本高、缺乏创新文化、创新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不足、精英教育制度造成普遍缺乏通用型的创新人力资源等不利于创新的弱点。
深港两地政府管理模式和方式的差异、两地生产要素(资金、人员、设备等)流动的障碍、两地不能互认专业资格和共享教育资源等因素,对深化两地科技创新合作也形成了阻碍,需要加以解决。
构建深港科技创新圈的政策建议
健全和完善深港创新合作体系,形成同城化的管理协调机制
深港创新及科技合作督导会议,是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圈的领导机构,负责指导两地合作的方向和原则。建议设立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协调处理两地科技创新合作中的日常事务,便利两地机构的合作。可以赋予该机构一定的管理职能。
两地政府相互取长补短,改进并完善管理体制、方式方法。深圳市政府在两地的要素流动、科研教育合作等方面,应该采取更为便利和开放的政策措施;香港政府在创新科技政策方面,应该加强支持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推动香港科研机构和深圳的交流合作,将一些在实验室里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转化成先进的商业化产品。根据我们的调研,一些香港中小企业明显感到香港政府服务的不足。由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和香港近20年来的产业发展及转移过程有很大不同,因此,香港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香港产业发展、提升所必需的推动力量。
将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圈,作为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个特色战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动湾区经济建设
2014年6月,深圳成为第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十八大后第一个以城市为基本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圈作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特色组成部分,利用深港两地各自的科技资源优势互补,促进深圳成为国内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引领区。香港也可以利用国家支持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通过加快深港科技合作,为香港科技发展和创新增添新动力,促进香港科技创新产业和经济发展。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与深圳建设湾区经济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区域内产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打造区域高科技产业集群。
选择互补优势明显的领域进行重点支持与合作
基于对深港两地各自优势的分析,应该选择以下领域作为深港科技合作的重点进行支持:维修检测试验、互联网技术应用、生物制药、精密仪器等高科技产业。此外,可以将香港作为内地的国际认证中心,帮助深港两地的科研成果、产品、技术标准等获得国际认证和认可。这对于促进深港两地创新成果的推广,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吸引人才、资金、企业落户深港两地
坚持“一国两制”,对香港和内地之间的要素流动实行较严格的管理,是保证香港经济、社会稳定繁荣的必要条件。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国际化大都市的人文、体制、经济、交通等的优势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这种国际化的优势和毗邻内地的优势相结合,使得香港具备了世界范围内独有的吸引力,尤其对于海外留学人员的吸引力更强。坚持“一国两制”的优势,同时,创造条件使得香港能够享受到内地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使深圳能够分享到香港在国际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科研、融资、商贸等方面的优势。
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两地科研和生产要素的流动
解决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的通关检验、科研及商务人员的往来常驻、税制差异、资金的跨境流动使用等问题。
第一,商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跨境往来。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和人才之间的交流。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圈,两地之间科研和商务人员必定会往来频繁,还会经常在另一地常驻一段时间。目前,内地居民赴港旅游手续已经大大简化,但是,对于赴港进行科研或者商务活动的人员来说,手续还不是十分方便。建议对有明确的深港合作科研、商务、管理等业务的项目工作人员,在事前确认、机构出具证明等条件下,可以办理多次往返香港的通行证。对于非深圳本地户籍人士和非港澳居民的外籍在港工作人士,在参与深港合作科研项目时,可以以个人或所在机构的名义办理特殊通行证,以方便两地科研、商务人员往来,促进深港创新圈建设。
第二,科研资金的跨境使用。科研资金不能在深港两地跨境转移使用,对利用两地各自的优势进行科研、实验等、尤其是联合研究项目形成了直接的障碍。建议可以对深港地区的科研资金,尤其是联合科研项目资助资金在深港两地间转移使用,给予更加宽松便利的政策,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使用帐户,放松跨境使用限制,强调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加强事后的审计。
第三,仪器设备、材料的跨境通关。深港两地科研合作日益增多,两地各有相对先进的实验室、实验工厂等设施,因此,经常需要将一些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在深港两地之间运送。这些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一般都体积不大,但是价值较高。在海关出入境时,会受到较严格的通关检查,给科研合作增加了时间、费用、人力成本。建议对于属于深港合作科研项目的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跨境运输,给予特殊的通关待遇,如给予保税货物待遇。同时,做好通关记录和跟踪检查,在确保出入境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科研合作便利化。对于边境海关由此额外增加的工作量,深圳市政府(或者深港两地政府)可以在物质保障方面给予海关一定的支持。
深港可利用两地地理连接的优势,在双方边界的特定区域实行人财物自由流动。例如,在两地交界地区的保税区或者即将开发的河套地区,试行人财物的自由流动,即双方各自在己方边界实行人财物的自由流通,以达到在这一区域内双方资源的高度融合,促进两地优势资源的聚集。尤其是在河套地区,可以通过试行双方人财物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合作的高地。当然,在该区域的出入区之处,应该加强监管,防止跨境走私和资金套利等行为。
(注:“深港新型同城化战略研究”课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负责)